〈分析〉全球QE成常態!無限寬鬆時代已來臨
鉅亨網編譯許光吟 綜合外電 2016-08-11 20:59
圖片來源:afp
《QZ》報導,統計全球還在持續執行 QE 寬鬆的各大央行,每月的總購債規模約為 2000 億美元,各大央行藉此向市場釋放流動性,以加強對各國國內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道,而當前全球央行總和 2000 億美元的寬鬆資金,亦早已遠遠地超過了 2009 年金融海嘯爆發時,各國所推出的寬鬆規模總和。
如下圖所示,統計在當前全球各大央行之中,寬鬆力道最為猛烈的即為日本央行 (BOJ),日本央行目前每月的購債規模為 10 兆日元 (約合 960 億美元),其次是歐洲央行 (ECB) 的每月 800 億歐元 (約合 880 億美元),而英國央行 (BOE) 也已於上週宣布重啟 QE 措施,將在未來六個月購入 600 億英鎊 (約合 780 億美元) 的政府公債,並且在未來 18 個月購買 100 億英鎊高品質公司債。
全球各大央行歷年來QE購債規模變化 圖片來源:QZ
而即使當前全球經濟有著這 2000 億美元寬鬆資金大力加持,但是各國經濟情況卻仍遲遲未見改善,而 QE 寬鬆政策原本是為了因應非常時期才使用的非常手段,但是時至今日,QE 早已變成是各國央行常態性的一項貨幣政策,同時各國央行更已相繼將利率水平降至 0% 水平上下,但是當前全球經濟的復甦情況,恐怕仍舊不如這些政策制定者此前所預期的。
知名對沖基金經理人 Alberto Gallo 對此直言,當前全球已經進入一個「無限寬鬆」的年代,而這個年代的特色就是:低利率、低增長率,以及無能的央行政策。
Alberto Gallo 說道:「央行們絕不可能承認他們已經用盡一切工具,但是就我來看,他們現在就像是穿著國王的新衣。」
然而事實上早已有許多人大肆批評,央行們的 QE 寬鬆政策已造成嚴重的社會分配失衡,再加上各國政府鮮少推出實質性的財政政策來進一步刺激實體經濟,才造成各國央行肩上「刺激經濟」的重擔,越來越重。
但是目前的結果就是個惡性循環,央行們一次又一次地宣稱執行 QE 貨幣寬鬆政策,是為了要給政府們爭取更多的時間,來對實體經濟作出作為和進行改革,但是民眾如果真的抱持著這樣的期望,那很可能將要大失所望。
據摩根大通 (JPMorgan) 近期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警告,估計 2017 年各國的財政支出規模仍將會持續收縮,而這也將成為明年拖累各國經濟成長的主因之一。
摩根大通進一步表示,事實上早在 2010 年至 2015 年間,各國早已在不斷地縮減財政支出規模,這樣的作法必然將拖累到全球經濟成長;然而更嚴重的是,各國政府持續減少財政支出的舉措,本質上根本是與各國央行竭力寬鬆以刺激經濟的理念兩相牴觸。
德國商業銀行 (Commerzbank) 首席經濟學家 Joerg Kraemer 表示,以歐洲央行為例,歐洲央行的 QE 政策就充分地為區域內政府,粉飾了許多在財政上的根本問題;再加上政府透過 QE 政策大舉地壓低公債殖利率,使得各國政府能夠以極低的借款成本向市場舉債,想當然爾,政府在嘗過 QE 的甜頭之後,必然更不願意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改革。
Kraemer 對 QE 政策直言,QE 所帶來唯一的成效,恐怕只是不斷地堆高資產價格而已。
延伸閱讀: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