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方正縣"碑摧"記

鉅亨網新聞中心


立碑、拆碑,短短數日內,隸屬于黑龍江哈爾濱管轄的方正縣被推向輿論征討的風口浪尖。

雖然引起嘩然的“日本開拓團民亡者錄”之碑已不在,但留給親歷那段歷史的長者刺痛和社會大眾的反思卻不會在短時間內消散。

8月8日,當地的中日友好園林大門緊鎖,依然有不少當地民眾聚集在門外。

讓他們費解的還有另外一件事:滿街的日文是如此的刺眼。


“大約三年前,政府要求當地所有經商的匾額上必須同時標注日本字的名稱,新開設的商鋪必須執行。”一位在當地投資的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本報記者在當地調查發現,這個全省一類革命老區,實則以“僑鄉”經濟為命脈。

如果將之前的事件放置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或許可以發現,方正“碑劇”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

正如《新華每日電訊》所刊評論指出的,發展經濟可以理解,但要有獨立的、有尊嚴的姿態事實是,方正縣領導想要的,就只是經濟發展,雖然前面還要加上“卑微的”三個字。

展示廳里的鍘刀

中日友好園林位于方正縣郊,距離城區有接近10公里的路程。

在驅車趕往園林的路上,司機孫師傅對本報記者感慨道,短短幾天方正縣已經被全國網民罵死了。

“我們以前只是聽說方正縣有這樣一座埋日本開拓團尸骨的園林,從來都沒有去過,甚至連當地給開拓團成員立碑的事情,也是在電視和網絡上看到以后才知道的。沒有人征求過我們的意見。”孫師傅說。

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日本開拓團民亡者錄”和“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早在2007年已經建成,只是因為要收集亡者信息,所以在今年6月份才正式開始在石碑上刻字。

“回來別說你是方正人,小心被人打。”在緊閉的園林大門口,一位大姐對周圍的人讀著她剛剛收到的一條短信。

昨天早晨8點30分,園林門口已經聚集了20多人,與前幾天不同,聚集在這里的大部分是當地居民,而且年齡最大的已經80多歲。

大門上方張貼了一張通告,稱園林正在維護,暫不對外開放。

本報記者繞到園林后方發現,園林當中有十多人在把守,“日本開拓團民亡者錄”這塊碑已被運走,底部也已經被填平,只有那座“中國養父母逝者名錄”仍舊佇立在那里。

一位劉姓大爺帶著妻子和家里的幾個親屬在門口足足等了1個多小時,而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在中日友好園林展示廳里,當年開拓團留下的鍘刀是否還在。

“當年日本開拓團里,連女人都是帶著槍來的。說是開拓,還不是管著中國人去干活。”劉大爺記得,開拓團進入方正地區的時候,自己只有十三四歲。

他認為,展示廳中的鍘刀就是證明開拓團當年燒殺搶掠的證據。

黑龍江省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王希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強調,學界認定日本移民是移民侵略,所謂開拓團并非是開拓,而是掠奪耕田,甚至把當地農民攆走。這些人來了以后,身份發生變化。他們在日本應該是下層社會的農民,甚至是貧苦農民,但到了東北以后,屬于殖民統治的成員。

破敗的烈士陵園

方正縣官方此前回應稱,設立這兩面名錄墻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加真實、更有說服力地展示這段歷史,警示和教育后人認清法西斯主義的罪惡,感受中華民族的人道主義情懷,牢牢汲取歷史教訓,永遠珍惜世界和平。

不過,在另一個事實面前,這樣的說法顯得更加蒼白。

昨日,本報記者來到距離中日友好園林兩三公里外的烈士陵園,眼前的場景與中日友好園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沿著中日友好園林回程的路邊,有一條泥濘的土路,周圍能夠看到幾十間破陋的平房。經過一段顛簸后,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部分烈士所埋葬的烈士陵園映入眼底。

陵園的兩扇大門已經銹跡斑斑,本報記者來到大門前發現,兩扇大門用一個塑料袋系在一起,大門正對著烈士紀念碑,碑前的一棵海棠樹已經枯死,而陵園的道路雖然清理干凈,但是路兩旁雜草叢生。

烈士紀念碑上的碑文記載,這塊紀念碑是1987年方正縣人民政府所立,“在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祖國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先烈們在方正地區前赴后繼、英勇斗爭”

紀念碑后,則是一批抗戰英雄的墓碑,其中一位是擔任過四地地委主要領導的抗日英雄,碑文上記載最終就義于日本集中營中。

一位路過這里的居民說,這里除了過節幾乎沒有人來,所以很少有人來維護。

在他的指引下,本報記者穿過紀念碑大門土路,來到斜對面的一間破陋的平房。據其介紹,這里應該是管理陵園值班室,但時值下午3點鐘,房門緊鎖里面空無一人。

而在驅車回到縣城的路上,本報記者發現,一座紀念5名為解放方正而死于日軍炮火的蘇軍戰士紀念碑之現狀更為破落,紀念碑立于兩條鄉間公路的交叉口間,周圍甚至沒有護欄,已經被雜草包圍。

根據紀念碑上的簡介,“1945年8月18日蘇聯紅軍遠東第2方面軍第15集團軍361步兵師部隊把方正縣從侵略者日本的手中解放出來,戰斗中犧牲的5個蘇軍烈士安葬于此。”

“僑鄉”的生意經

就當地的經濟發展來說,至少比上述所見所聞光鮮得多。

在進入方正縣轄區的高速公路入口處,一塊巨大的宣傳板立于路旁,“塞外小江南,內陸大僑鄉”。

方正縣政府辦公開數據顯示,當地人口23萬。

本報記者從當地多個渠道了解到,在這個東北著名旅日僑鄉,僑民接近4萬。

當地華僑商會一位負責人介紹,實際上,在當地居住的居民只有19萬左右。

如果按這個數字測算,僑民占方正縣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20%左右。

而另一個過去沒有人關注過的數字更加驚人。

2006年曾有數據披露稱,方正縣擁有銀行存款超過32億元。

而相關人士則對本報記者透露,目前方正縣的銀行儲蓄存款遠遠超過32億元。

“存款多、消費高、沒有創造產值的產業是當地的最大特點。”上述華僑商會人士說,“當地的消費甚至比省會城市哈爾濱還要高得多,特別是冬天,方正地區的蔬菜主要是從周邊地區和哈爾濱運輸過來,平均價格要高出哈爾濱20%到50%。服裝、娛樂等產業的消費價格也同樣如此。”

而在投資方面,據上述華僑商會人士透露,砸碑之前,每天都有幾個人前來咨詢投資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稅收優惠政策,投資的金額都在300萬元左右。

一位在該地投資的企業負責人認為,目前,方正縣主要的財政支持仍然來自當地的消費產業,但真正在這里投資發展的大型工業企業幾乎沒有,更不用說產業化發展,這也是困擾當地的巨大難題。

本報記者在方正經濟開發區看到,該開發區的簡介稱,開發區于2006年3月由省政府批準建設,“為充分利用方正的日本、韓國僑力資源,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出口創匯型經濟,規劃辟建了華僑工業園,以此作為開發主體區,全力打造東北最大的鉛筆生產基地、北方硅谷和全國一流稻米加工園區。”

在開發區規劃當中,僅有少數幾家企業已經建成,其他在建和即將建設的企業29家。

本報記者在開發區內的華日鉛筆廠采訪時發現,該企業已經停產。

“這段時間沒有生產鉛筆的木材原料,所以暫時停產了。”廠區里留守的工作人員說。

交通方面,方正縣至今仍無鐵路,并且深處內陸,僅僅依靠一條高速公路與外界聯系。該地在發展大型產業過程中,運輸不便成為非常大的掣肘。此外,高新產業的人才積累在這里幾乎沒有。

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提升僑民的投資熱情成為當地政府的心病。

匾額標注日文正是一大抓手。

對此,有評論指出,打造旅日僑鄉固然可以,但有的時候,一強制、一整齊劃一、不容異見,那種權力的霸道勁兒就出來了。

“僅僅靠門面的裝飾中帶有日本文字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當地僑民基本上都是在成年以后移民日本,對于他們來說,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程度絕對高于對日本文化的了解。這樣的政策,最終僅能說明一點,那就是當地政府官員在城市管理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不成熟。”上述企業負責人說。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