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零成交 信用緩釋工具等待正名
鉅亨網新聞中心
近日,相關權威人士透露,信用衍生品管理辦法諸多細節待定,但不出意外有兩點將在方案里面獲得突破:一是“信用風險緩釋工具”,這個名詞將納入到新規定中;另外,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資本緩釋功能也將獲得監管層認可。
記者了解到,5月底銀監會開始在業內征求意見的《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衍生產品交易業務風險管理的初步方案》,銀行已于6月上旬陸續上交了反饋意見。
自2010年10月份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推出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以來,這種新型的信用風險衍生工具一直未獲銀監會等部門在規范性文件層面上的認可,也無明確依據直接適用2008年出臺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緩釋監管資本計量指引》中關于衍生品業務資本緩釋功能的規定。
“對于銀行來說,買入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最大訴求就是資本緩釋,降低風險暴露,從而降低風險資產權重和資本消耗,但這一直沒有實現。”北京銀行相關人士認為,這是目前銀行參與不積極的主要原因。
零成交的尷尬
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推出以來,今年至今零交投的情況讓交易商協會頗為尷尬。已經推出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包括信用風險緩釋合約(CRMA)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CRMW)兩種,前者是一對一的個性化的產品,而后者則是由非標的債務的第三方創設,面向市場公開發行的標準化產品。
不過根據交易商協會信息披露,自2010年11月5日,首批信用風險緩釋合約上線交易,至今未有新合約達成。
當時首批共有9家交易商達成20筆合約交易,名義本金合計18.4億元人民幣,參與首批交易的機構涵蓋了中外資商業銀行和信用增進機構。每筆合約均針對單筆特定的標的債務,標的債務類型包括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貸款。
而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第一批交行、民生和中債信用增進投資公司(以下簡稱中債公司)2010年10月份推出4只后,2010年年底,浦發、興業、匯豐和中債公司第二批又推出了4只。
但從二級市場交易來看,除了2010年第一批產品有過交易外,2011年至今,市場上都沒有CRMW的交易。
政策障礙待解
一方面國內超過50萬億貸款和9萬億信用債的信用風險暴露,另一方面,推出的信用風險緩釋工具至今的名義本金(包括CRMW和CRMA)不超過30億,且二級市場冷清。
銀監會出臺規定為CRM正名顯得尤為急切。
據了解,就資本如何緩釋的具體細節,目前上報回饋意見的銀行,還少有提出具體意見,務虛的較多。
另外,雖然目前除了銀行和中債公司外,還沒有其他非銀行機構成為CRMW的創設機構,但除了銀行外,一些券商也申請到了CRM的交易商和核心交易商資格,不少還簽署了交易CRMW業務必備的《中國銀行間市場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主協議(憑證特別版)》,可謂“只欠東風”,因此CRMW何時對非銀機構打開大門也成為業內期待的重點。
前述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除了資本緩釋功能的缺失外,交易主體過于單一,確實是造成目前CRM冷清的另一大障礙。
此前,由于非銀行機構參與創設CRMW成為信用緩釋工具的賣方,意味著銀行的信用風險將向券商、保險等機構轉移,因此監管層對非銀機構參與CRM一直有顧慮。不過這些非銀機構本身也持有大量的信用債,分散風險的需求強烈。
他透露,目前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已就非銀行機構參與CRM業務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在具體操作上可能會謹慎一些,是否會在后期出臺的文件中明確也還未知。
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還來自于,比如在將要出臺的衍生產品交易業務風險管理辦法中,信用衍生品的范圍將不限于信用風險緩釋工具,還包括國外常見如總收益互換等其他信用衍生工具,規范范圍的擴大或許會影響銀監會出臺規定的時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