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證券:深化內需是中國主基調
鉅亨網新聞中心 (來源:世華財訊)
招商證券總裁楊?指出,本次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個教訓是,經濟失衡難以持久,中國在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需要把深化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出口則需要結構升級。
中國證券報10月26日刊登招商證券總裁楊?的文章指出,古老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與辯證,“危機”一詞就闡明了危局也將帶來機會。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引發的機會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內在的機會,也就是經濟調整的“內在穩定器”機制,目前的衰退自身埋下了日後繁榮的種子,正如之前的繁榮埋下了目前衰退的種子一樣。第二個層面,機會來自於競爭中對手實力的相對削弱,這正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的大格局,也是我們討論的大背景。
縱觀160多年來中國近現代化歷史,發達國家內部矛盾導致的外部環境大變化對中國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中國的段祺瑞政府極有外交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入協約國集團,使得中國成為戰勝國一員,實利雖小,政治意義重大。在二戰中,中國更能夠與美、英、蘇並列,從此奠定了國際政治上的大國地位。
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其爆破當量雖然遠不能與兩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但其影響後果的性質卻是一樣,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導致政治地位的相對變化。大家都知道,兩位著名的教授甚至共同創造出“Chimerica”一詞,意即“中美共同體”,“中美國”,認為中美已走入共生時代。
與境外對中國評價的異常高調相反,中國政府、機構、媒體和學界要低調很多。從總量來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人均GDP排名仍非常靠後,畢竟人均GDP才更與人民福祉相關。對我國來講,經濟發展的道路依然漫長。不過經濟總量的明顯提昇仍有很正面的含義,包括對科研投入的加大、對外收購、龍頭企業競爭力提昇等諸多方面,而現在外部環境變化則為此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包括匯率、自然資源價格嚴重低估,使資源過多的組態在出口部門,雖然帶來了經濟總量上的增長,但也導致內需受到擠壓,經濟結構扭曲。由於我國原材料對外依賴過大,匯率低估也導致國家財富在一定程度遭受損失。本次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個教訓是,經濟失衡難以持久,中國在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需要把深化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面,出口則需要結構升級。
(袁甲峰 編輯)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