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與肖邦神交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李云迪的采訪約在國貿中國大飯店,離圣誕節還有十天。酒店大堂中央擺放了一棵經過精心裝飾掛滿飾件的圣誕樹。當整個中國城市都在為這個西方節日忙碌準備時,李云迪的狀態和往常沒什么兩樣,依舊是練琴、演出,繼續做他的空中飛人。
他比約定的時間提前10分鐘出現,身著黑色西服和牛仔褲,并沒有刻意壓低他的鴨舌帽,也不關心周圍人投射來的目光。兩年前,我曾經在某一個公益活動上見過另一個年輕鋼琴家郎朗,他擅長用自信而交流的眼神面對數十個鏡頭宣傳他的理念。李云迪則是另一種氣質,他氣定神閑地回答你的問題,沒有抑揚頓挫的聲調,他不是一個容易激動或者憤慨的藝術家,即使談到他最愛的肖邦。
李云迪說:“我的情緒都在我的音樂中,每一點細微的感受都會反映在我的演奏里。”
彈了快20年的琴,李云迪承認自己很孤獨,但他又很享受這種狀態,“很多時候肯定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別人不能擁有的,但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創造和體會。人只有在最孤獨的時候才會發現世間的美,只有在不舒服的時候,才會發現很細微的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個是作為一個音樂家最需要的東西。這也是為什么偉大的藝術常常很孤僻。”
在后人眼里,這些年少成名者的童年傳奇往往驚人的相似,都是天賦稟異決定了個人選擇。李云迪并不例外。他回憶自己的鋼琴歷程:“學音樂本是一個我自己的決定,最開始父母只是為開發智力就支持我。我在這其中也感到了樂趣,比如彈琴的時候大家覺得好聽,參加一次比賽,自信更提高一層,得到一種肯定,一點點地來跟鋼琴有了感情。從小就要立志成為大師?那個是空話。”
6歲那年,父母為此特地東挪西湊了4000元給李云迪買了一臺舊鋼琴,這是當時父親工資的整整40倍。像中國無數父母一樣,一旦孩子顯示出了某方面的興趣,他們便毫無保留地付出一切,把曾經無法完成的藝術理想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李云迪在孩童時期展現了對鋼琴的巨大天賦后,母親便辭去工作,專心陪兒子練琴;當李云迪蜚聲國際時,她從琴盲變成了半專業的鋼琴輔導員。
李云迪第一次見到他的鋼琴老師時,這個6歲的孩子被嫌棄手太小并且 “人太老”,在這位老師眼里,6歲遠遠不及三四歲這樣學鋼琴的黃金年齡。所幸的是,李云迪在入學后兩三個月間進步神速,令這位老師驚詫不已,最后還把他介紹給了著名音樂教育家但昭儀教授。
1999年李云迪一口氣拿下了多項國際大獎,包括國際李斯特鋼琴比賽第三名、第二屆中國國際鋼琴賽第三名、美國吉娜·巴考爾青少年藝術家鋼琴比賽第一名。李云迪引起了文化部的注意,2000年派他參加每五年舉行一次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
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鋼琴比賽金獎已經空缺了15年,誰能想到一個來自中國的小伙子會創造奇跡呢?李云迪在千禧年拿到了他最好的成人禮,經過四輪比賽,最后他憑借演奏的《E小調協奏曲》擊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93位選手。從此,他和瑪莎·阿格里奇、馬里利·波利尼這些著名鋼琴家一樣,擁有了一個足以讓其他年輕選手羨慕的起點。肖邦比賽特約評論員JanPopis在賽后評論道:“他證實了自己是在掌握肖邦演奏風格上最完美并且最富有詩意的鋼琴家,他具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才,他的演奏體現了最優雅的聲音和最完美的技術。”
“那只是一個入場券”,事隔近十年之后他輕描淡寫地總結。在獲得肖邦金獎后,他立即宣布不會再參加任何鋼琴比賽,當所有人以為他要舉辦一輪又一輪的巡演時,他和歷史上的波利尼一樣,急流勇退,念書去了。
是不是有人給了他這樣的意見,或者說,有意在模仿當年的波利尼?他否定了這個猜測,“我對我的人生有自主權,這是我自己決定的。我覺得自己當時需要深造,而且生活閱歷也不夠。換成任何18歲的人都有待成長。”
后來他選擇了古典音樂味道甚重的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在被問到為什么不選擇更有名氣的美國茱利亞音樂學院時,他回答說:“我選擇的是老師,不是學校的名氣。”在漢諾威音樂學院,他師從鋼琴大師級人物ArieVardi。李云迪拒絕了母親的陪讀要求,自己應付一切,語言、生活、音樂學習。這五年間得到的,不只是音樂,還養成了時至今日的愛好——看畫、品紅酒。在他看來,紅酒和音樂都能讓人充滿想象力。
后來許多人為他這五年的學習感到扼腕嘆息,人們認為他錯失多次大紅的機會。這些機會能幫他爭取到更多的曝光率以及奢侈品牌的青睞,前者能把他從日薄西山的古典音樂領域推向更為廣闊的普通大眾,而后者則意味著掙更多的錢。
然而李云迪并不同意。“這五年間即使我有再多的其他機會也必須去念書學習。對我來說,人生過程有高有低,有快樂和不快樂,那時候我急切地需要去充實我認為還不夠完善的東西。我相信藝術是長遠的,而且沒有任何人非得按照什么樣的模式。這也是我的一個經驗,自己認定的東西要相信。你相信的東西,是經過思考、根據自己的狀態和生活體驗所做出的判斷,只要你追求的東西是真實的,就值得去體驗。”
事后證明他的選擇并非是純粹清高之舉,在浮躁的當代社會,對一名古典音樂鋼琴家的瘋狂關注往往會毀掉藝術家的成熟和完整性。在學校里的學習,讓李云迪潛下心來,研究如何更好地詮釋一部音樂作品。
2007年5月末,李云迪成為首次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中國鋼琴家,并演奏了鋼琴協奏曲普羅科飛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這一協奏曲長達35分鐘,因為技巧太難,柏林愛樂樂團40年來始終沒有找到適合合作的鋼琴家。這一回,雙方從彼此身上找回了榮耀。
從漢諾威音樂學院畢業后,李云迪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如何灌錄沒有瑕疵的唱片和巡演中完美地演奏肖邦的音樂上。他談起肖邦就像談起一個相熟多年的朋友,或者他們真的在神交?肖邦帶給了他好運,他賦予肖邦新的生命。
“肖邦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作曲家,也是跟我最有緣分的一個作曲家。這個真的是要講緣分的。演奏者首先必須要發自內心的喜歡才行。藝術不是一個快速的產品。藝術家會逐漸發現他最喜歡、最想要、最適合的組品。我個人覺得肖邦是非常適合我的,從他個人的感受,以及對鋼琴的一種情結。他的作品中沒有任何交響樂,他對樂隊也不是那么擅長,他一生的精力都在挖掘鋼琴上,我很欣賞這種專注的精神和執著的態度,這與我的生活、音樂越來越吻合。”
從拿到肖邦金獎至今近10年間,李云迪最為人稱贊和癡迷的就是演奏肖邦的音樂,人們沉迷于他極富詩意的演奏中,尤其是在年輕古典觀眾漸漸流失的歐美國家。盡管他也能夠嫻熟地演奏李斯特、貝多芬的作品,但他堅持認為:“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注、專一,肖邦也正是有這樣的精神。人這一輩子有太多事情值得去做,把一件事情做好是最主要的。作為音樂來講,不管是五年還是十年,人生觀和價值觀肯定是不一樣。我對藝術的要求更加嚴格,我不允許有不完美的時候,盡管我不一定能做到完美,但這是我的追求。”
然而,唱片公司和演出商們更喜歡激情澎湃表演的演奏方式。去年,李云迪與合作7年的DG唱片公司解約。“商業方面是專業人士去考慮,我的天職是怎么讓專業和藝術得到發展。我沒有辦法左右觀眾,我只是展現出最好的音樂。商業團隊覺得好不好,是需要溝通和商談的。但我認為,藝術必須維護它的純粹和完整性,所以我在原則性問題上是沒有辦法妥協的,這是我的追求。如果你和我追求不一樣,那你去追尋合適你的。人人都有搭檔,如果不合適,為什么要牽強?”
因為更為關注音樂作品內在的精神追求,李云迪稱“每次彈肖邦的音樂感受都不一樣。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樂卡拉揚演奏過成百上千遍了,他還是有不同的體會。我想大概這就是藝術的魅力,這不是一個定性討論的東西,它就像化學,變化太多。藝術沒有絕對值,15歲也可以彈肖邦,歲也可以彈肖邦,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沒有誰對誰錯。”
經過這十年間的揣摩,李云迪自信更理解肖邦。“他是在鋼琴領域作出過最大貢獻的一名作曲家,他把鋼琴發揮發揮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我想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肖邦,沒有人認為它聽不懂或者不好聽,在大眾化和通俗化同時,又有艱深和復雜的技巧。它是風格很特別的一個作曲家,注重作品的內在,也有非常優美動聽的旋律,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平衡點。”
李云迪還不到30歲,是近年來成名最早的年輕鋼琴家,走過了一條今天不斷被爭相模仿的道路。距離他獲得肖邦音樂大獎已經過去了近10年時間,但對于一個演奏家來說,10年,其實不過是一個起點。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