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成渝合作何不學學長三角

鉅亨網新聞中心


已經醞釀兩年的成渝經濟區規劃有望今年出臺。日前,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副司長陳宣慶表示,最近正在研究制定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規劃、京津冀都市圈發展規劃。

同時,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為組長的國家部委成渝經濟區聯合調研組已啟動川渝兩地調研,以便對《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初稿)》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區域規劃之首

被喻為“天府之國”的成渝兩地,位處長江上游的咽喉地帶,區域資源優越。


“重慶解放前發展工業,又是西部惟一的直轄市;成都物產富饒,人口眾多。這些因素決定了成渝‘聯姻’的‘天作之合’。”華東師范大學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院長徐長樂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據了解,規劃初稿確定成渝規劃區范圍包括四川15個市和重慶31個區縣,區域面積20.6萬平方公里,涵蓋1億人口,GDP約占全國GDP的5%。

“成渝兩地潛力大、后勁足,在眾多區域規劃中,更有戰略意義,是西部大開發的重中之重。”徐長樂說。

“當然,未來成敗的關鍵還在于區域規劃是否科學,產業分工是否合理,能否實現資源的互補共贏。”目前,成渝兩市在產業規劃等諸多方面存在雷同,比如兩個城市都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及綜合交通樞紐,都將汽車、信息等產業作為發展重點。

打破行政壁壘

相比產業規劃的雷同,打破行政規劃的壁壘可能更加刻不容緩。

自1997年重慶搖身一變成為直轄市以來,兩城市間的格局悄然發生了變化:從密切的經濟合作變成了合作與競爭并存。從官方到民間,成渝這對“歡喜冤家”之間的“嘴仗”從未消停。

“一個省會,一個直轄市,在推進一體化進程中,應明確兩市定位,避免惡性競爭和內訌。”徐長樂說,“區域合作應該從市場經濟而非行政規劃方面考慮。”他進一步指出,突破行政規劃的制約,關鍵在于地方高層領導觀念的改變。

事實上,許多經濟規劃區都是伴隨著初期諸侯割據的“陣痛”誕生的,其中以長三角最為典型。“長三角是一個很好的樣板,它帶動了全國區域一體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而這個大環境,對成渝打破原有的行政壁壘極具意義。”

不過,徐長樂認為,在國家明確兩地以重慶為核心和龍頭之后,兩市的地位已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重慶周邊隸屬四川的城市已經明確了以重慶為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重慶發力明顯,2009年GDP增長16%,不僅超過了東部許多沿海城市,甚至在全國也位居前列。

規劃重于特色

曾經,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只有長三角和京津冀兩枝“獨秀”。然而,僅去年一年,國務院就密集出臺了11個區域發展規劃。從海南島到圖們江,從中部、沿海到邊疆,區域發展戰略遍地開花。

“多中心等于無中心。區域經濟體一多,其地位和分量必然降低。”徐長樂認為,區域發展一定要定位明確,“就像旅游之于海南,生態經濟之于黃河三角洲,口岸建設之于圖門江,特色是關鍵。”

“從另一方面說,11個規劃都是國家戰略,體現了國家均衡區域發展的思路,意圖在于縮小沿海與內地的差距。”徐長樂說。

徐長樂認為,通過努力,目前區域發展不均衡的勢頭已經有所扭轉,三大板塊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并且西部發展快于中部,中部大于東部。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