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瑞士避稅天堂光環褪色 新加坡香港崛起取而代之
鉅亨網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
《紐約時報》指出,長年以來瑞士一向是富人隱藏財富和躲避徵稅的庇護所,然而如今瑞士私人銀行承壓漸重,富人們轉流向仍有提供類似保密服務的國家-新加坡和香港。
東方地區的銀行產生了轉變,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接受瑞士的注資發展,其客戶不再侷限於亞洲的百萬富翁,歐美地區的富翁們也逐漸湧進,迴避本身國內監管趨嚴的政府稅務機構。
瑞士最大銀行瑞銀 (UBS AG)(UBSN-CH)(UBS-US) 在新加坡設有培訓中心,如 Julius Baer 等較小的私人銀行,也都陸續展開動作踏進亞洲地區發展。
研究機構 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 總裁 Raymond W. Baker 指出:「我們已發現市場間增聘上百名銀行家的情形,將銀行業務帶離瑞士。」
自從美國去 (2009) 年對瑞士保密制度設限後,密西根大學法學院主任 Reuven S. Avi-Yonah 宣稱,新加坡和香港現已成為取代瑞士銀行的「新替代選擇」。
過去 2 年來,瑞士銀行的私人客戶資本已流失 2000 億瑞士法郎,或相當於 2000 億美元,然而亞洲地區銀行景況卻恰巧相反。瑞銀執行長 Jürg Zeltner 宣稱,計畫除了現有 867 名人員外,將在亞太地區額外聘僱 400 名「客戶顧問」或私人銀行家。
瑞士信貸的私人銀行主管 Walter Berchtold 本月表示,來自亞洲地區富有客戶的新資產,一年將增長超過 20% 之多,超過預期的全球平均比率 3 倍。
總部位於蘇黎世的 Julius Baer 銀行,首長們則在 9 月初首次於新加坡召開會議。
Baer 銀行發言人 Jan Vonder Muehll 聲稱:「我們將亞洲地區當成第二個母市場」,並補充指出銀行希望在 5 年內,將位於香港的資產加倍擴大至總值的 25%。
英國伯明罕大學國際政經金融教授 Ronen Palan 指出:「各方面證據指出,新加坡正做出整體性的努力,望取代瑞士成為全球私人銀行業務中心。」
英國調研機構 Tax Justice Network 創始人 Richard Murphy 認為,在美國和瑞士糾紛造成風向轉變後,「新加坡是碩果僅存保有瑞士般金融保密制度的國家」,而香港則緊隨在後。(接下頁)
[NT:PAGE=$]
儘管香港沒有正式的銀行保密法,但政府允許成立不透明的金融機構,往往成為逃稅者利用的渠道。香港也沒有資本利得稅,或者對存款利息抽稅等規定。
目前瑞士仍是全球未申報海外財產最豐富的集中地,金額總共約達 2 兆美元。
然而自從 2008 年開始,受到美國施壓瑞銀和其他瑞士銀行要求開放保密,有 5200 億美元的資金遭抽離歐洲地區銀行,以瑞士情況最重。
2000-2008 年之間,新加坡的私人銀行資本暴增 6 倍至 3000 億美元,而根據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資料顯示,新加坡現在已有約 5000 億美元的私人銀行資產,香港則有 2000 億美元。
瑞銀估計,今 (2010) 年新加坡和香港的跨國市場資產,將大增至約 8000 億美元。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