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以色列需要新朋友
鉅亨網劉憲杰
(圖:AFP)
伊朗的核武協定已成定局,現在普遍被相信的狀況是,以色列與美國的關係降到了新的低點,許多以色列人認為,一切都是歐巴馬的政策惹的禍。
以色列總理納坦尼亞胡的政敵勢必會指責他的不是,但兩方陣營還是有共識的,那便是:以色列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國際關係,且第一步,就得從即將在十一月與美國的元首會面開始。
以色列這次得更聰明些,做事得實際點,不要貪多,對以色列來說美國是個不可或缺的盟友,但以色列卻因為過度仰賴美國而造成其極為不健康的國際關係,這點勢必須要改善的。
耶路撒冷與華盛頓之間的關係並非總是這麼親密,艾森豪的年代兩國關係降為冰點,因為美國那時對以色列毫無興趣,而以色列這階段的最大盟友是法國,後來甘迺迪時代大有進步,福特、卡特、老布希時代又回到緊張的態勢。
但隨著時間過去,完全依賴美國支援逐漸成為以色列的主流思維,這是近代以色列國安策略的基礎,也是對周遭敵人的一個巨大威嚇,付出的代價看似還算能夠忍受,梅納赫姆總理接受了美國的最後通牒,停止轟炸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鷹派總理伊札克也在美國的主導下心不甘情不願地參加了馬德里和平會議,簽署了奧斯陸協議。
這樣親近的關係不管是在外交上、財務上還是心理層面上都對以色列帶來相當大的利益,但這也讓以色列怠惰了下來,遇到任何需要或是問題就是直接一通熱線直達白宮,以色列沒有對其他外交做任何的投資,對於任何同盟破裂毫無準備,他們不僅將美國的支持當作理所當然,也沒有試著去尋求美國以外的盟友。
這情況在柯林頓及小布希時代達到高峰,兩國的利益關係大多數時間都是相容的,除了有一次以色列想要販售偵察機給中國之外,其他時候兩國關係都非常穩定。
但在歐巴馬上任後一切都改觀了,美國與伊朗簽下了核武協議,突然之間以色列發現自己在多年的偏安及怠惰下默默地被邊緣化了。
伊朗協議已成定局,在這情況下最直覺得反應便是要趕緊找回過去的親密關係,歐巴馬幾週前也表示,在伊朗情勢穩定之後,他期望可以儘快修補美以關係,納坦尼亞胡與政敵們對於是否要與華盛頓回復到過往的緊密聯繫爭論不休。
也許以色列不應該執著於回復過往關係,這次的危機同樣也是個轉機,是時候減少對華盛頓的過度依賴了,以色列總會有與美國利益衝突的時候,該怎麼有創意地解決這問題很重要。
增加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交流是外交擴張的關鍵,如印度與以色列的國防合作越來越緊密,同時這也開啟了以色列與亞洲其他國家交流的機會,中國顯然是個選項,保持好適當距離就也不會影響到與美國的關係。
與周遭國家進行區域合作也是個選項,沙烏地阿拉伯同樣也反對伊朗核武協議,中東有不少國家依舊將伊朗視為重大威脅,透過伊朗核武協議的簽定也許可以拉攏以色列與中東國家的關係。(以色列與埃及就已經因為共同對抗伊斯蘭國而結為盟友)
歐洲當然也是不能夠忽視的地方,歐洲國家的巴勒斯坦政策對以色列影響很大,但歐洲是最接近以色列的商業夥伴,以色列可以考慮與東歐或是地中海地區國家結盟,以此作為支點來推動與西歐國家的關係,以免過於仰賴華盛頓,遇到狀況時沒有其他已開發國家可求助。
不得不說,以色列在與美國關係不佳的期間,其在外交上的發展是非常多元的,他們曾經向捷克斯洛伐克購買武器,當華盛頓不賣武器給他們時,他們轉向與法國合作,他們也曾經與土耳其和伊朗合作過,在美國不想談的一些議題上找上南非,甚至在還沒得到白宮首肯的情況下就直接到奧斯陸討論巴勒斯坦問題。
在可見的未來裡,美國肯定會是以色列的最大盟友,但不能是唯一的盟友。
是時候結束沒有備案的日子了,現在的歐巴馬政府與納坦尼亞胡政府都明白,彼此的利益關係並非完全重合,在一些政策上兩國的立場不會完全相容,對以色列來說,尋求華盛頓以外的外交關係不再只是奢侈的要求,而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文:劉憲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