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國際油價牽動中國經濟神經 中石油等何以應對

鉅亨網楊祺 上海


7月6日消息,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在企穩的道路上步履蹣跚,國際原油價格卻一路上行。而就在2009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國家發改委將中國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每噸分別上調600元人民幣。這已是上半年第三次上調成品油價。中國油價上調之頻、幅度之大,成為人們關注和爭議的焦點。

從經濟學原理上說,決定價格漲跌的因素是供需關係,但國際油價的走勢從來都沒這麼簡單。

2008年,國際油價經歷了“過山車”式行情,上半年漲至每桶147.27美元的歷史高點,下半年又跌至每桶30多美元。

今年初,國際油價又迎來一波震盪攀升的行情:從40美元到70美元,一個個關口不斷被突破。


“去年上半年國際油價瘋狂上漲,投機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而這一輪油價漲幅這麼大,其核心可以用一個詞來代表,那就是‘預期’。”長期關注國際油價走勢的中國社科院亞太所所長李向陽說。

去年底以來,為了挽救處于低谷中的經濟,世界各國相繼推出前所未有的刺激計畫,特別是採取了定量寬鬆的貨幣政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說:“經過一番努力,世界經濟自由落體式的下滑基本結束,一些國家出現了好的苗頭。雖然需求並沒有恢復,但市場向好的預期,推動油價開始反彈。”

除了對全球經濟前景看好的預期外,市場上充裕的資金加劇了投資者對未來通貨膨脹和美元貶值的預期,為了規避風險將資金大量投入大宗商品特別是石油市場。而歐佩克有關減產的表態和行動,也給需求者一個市場供應可能減少的預期。

“一系列預期是拉動油價上漲的關鍵原因。但預期能不能實現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體經濟從企穩到復蘇應該還有很長一段路。這一輪油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實際的供需基本面。”李向陽指出。

從整體上看,世界經濟繼續下滑、更加惡化的趨勢似乎止住了。“但世界經濟復蘇將較為緩慢且易于反復,原油價格不具備大幅上漲的經濟基本面基礎。”人民銀行原駐紐約投資戰略師彭俊明博士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石油需求的增加是季節性因素大于基本面因素。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舒朝霞也認為:“國際油價短期內有可能沖至75美元,年底有可能沖高到80至85美元,但全年平均油價不會太高,可能為55至65美元。”

對于容易在國際石油市場興風作浪的投機資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當前支持投機信心的因素很容易發生變化,而且國際金融體系遭遇重挫后,投機資金的炒作能力比前兩年已相差很多。這一輪油價的炒作,應該不會達到去年那麼高的水準和力度。

實施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后,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的波動越來越牽動著中國經濟的神經。

“當前總的物價形勢還處于低位,表明相對于我國經濟增長或供給能力來說,需求依然不足。”張立群分析指出,國際油價上升暫時對宏觀經濟整體還沒有太明顯影響,物價水準也不會因此有很大變化。

經濟中的微觀個體和相關行業,對油價的波動卻十分敏感。于近日投產的中海油惠州煉油項目,是中海油獨資興建的第一個大型石化下游項目。工程建設專案組副總經理趙岩告訴記者,中海油惠州煉油剛一上馬,就面臨煉油利潤能否保證以及下游市場需求萎縮兩大難題。

6月30日成品油價格的上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煉油企業的經營壓力。但圍繞著整個石化產業鏈條,生產經營困難的情況在包括化工、輕工、紡織等在內的下游行業普遍出現。

珠海新際玩具有限公司是跨國企業麥當勞的供應商。公司經理潘先生說,生產塑膠玩具的主要原材料塑膠價格近期比年初上漲了20%至40%,而提供給客戶的產品價格並沒有提高,公司的利潤大幅縮減。此外,由于企業主要面向出口,今年以來油價幾次調整后,運費成本也比年初增加了20%左右。

再看紡織行業,其30%以上的增長靠出口拉動,行業利潤率微薄,僅有2%至5%,企業自身消化原料價格上漲的能力較弱。今年4月份,石化產品價格上漲一度使得一些紡織企業被迫停止購買。

與2008年油價上漲主要帶來成本壓力不同的是,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更大壓力是全球經濟下滑以及總需求萎縮。“在這一背景下,企業難以向下游傳導油價上漲造成的成本上升壓力,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指出。

“當前市場的信心仍非常脆弱,如果油價繼續攀升的話,剛顯現復蘇苗頭的一些行業將受到更多衝擊,對經濟整體走向復蘇有著較大的不利影響。”李向陽說。

一邊是國際油價上漲,一邊是中國企業和行業虧損。隨著國際油價變動的加劇,中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面臨的這類困擾越來越頻繁。

“國際油價劇變和高位運行的時代,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成為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周大地說。

6月24日,中國石化集團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與總部位于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達成協議,擬現金收購該公司全部股份。此前幾天,中國石油子公司完成了對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股份的收購。

除海外並購外,中國今年在油氣資源領域的國際合作也頻現“大手筆”:與俄羅斯、巴西、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等國簽署了一系列“貸款換石油”協定;在中俄貸款換石油協定的基礎上,談判十餘年的中俄原油管道也“修成正果”;中緬原油管道項目亦于近日簽署諒解備忘錄。

“構建石油來源的多元化,是增強我國石油供應的安全性,增強在國際石油市場的話語權的重大嘗試。”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資訊與市場部副主任祝昉表示。

爭取更多的話語權,除了從提高石油供應方面去努力,更要在生產、銷售、運輸、冶煉、儲存、儲備等各環節提高戰略應對能力。

2008年底,中國規劃的首批四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基本建成並投入使用。庫容達2680萬立方米的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規劃也已經出爐,今年將陸續開工建設。

但與美國、日本等國家的石油儲備相比,我國石油儲備總體能力仍顯不足。“加速發展石油儲備,能夠緩衝國際油價的異常波動。除了強化政府儲備,也應考慮如何利用好商業儲備。”李向陽建議。

從國際經驗看,很多發達國家的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直接聯動,但國際市場上頻繁、大幅的油價波動,對其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很小,一個關鍵是他們有一系列避險的手段,包括參與石油期貨交易。祝昉認為,中國可以考慮在國內建立自己的期貨市場,這對提高中國石油話語權有很大意義。

“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應對國際油價變動的能力,需要轉變投入結構,把節能水準和改善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提升到新高度。”李向陽指出。

“推進新能源技術研發,發展綠色產業和低碳經濟,是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最應該抓住的機遇,也是應對能源‘瓶頸’的根本之策。”彭俊明說。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