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公告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逃離不平等》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10-13 16:03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逃離不平等》

書名:《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美] 安格斯·迪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8

內容簡介

人類的歷史是一個不斷向前的故事,也是一個造就不平等、不平等又促成平等,不斷循環往復的故事。

這一點,在今日繁榮與平等已成對立之勢的美國(中國尤其如此)非常明顯。一少部分人大施拳腳,但多數人仍在奮力掙扎之中。在把全世界作為一個整體時,我們同樣看到如此的規律:當一部分人從貧困、匱乏、疾病以及死亡之中逃脫時,另一部分人則繼續被留在這些漩渦中。

《逃離不平等》充滿歷史縱深感,關注人類發展與不平等之間的復雜關聯。發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展,比如它會為后進者指明發展方向,或者刺激后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展道路。

《逃離不平等》作者用講故事的方式,主要從健康和財富這兩個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將經濟學、歷史學、人口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融入其中,為我們講述了生活和社會是如何越來越好,為什么進步會發生,以及進步和不平等之間的相互作用。

在《逃離不平等》中,作者討論了如下諸多問題:不平等導致了哪些問題?不平等到底是有益發展還是有害發展?我們所談論的各種不平等中,哪些是至關重要的?讓少數人先富起來,是否對社會有好處?如果沒有好處,那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規則和制度是否正確?富人會不會限制窮人對社會運行管理的影響力,以達到傷害其它人利益之目的?健康上的不平等是否和收入的不平等有相似之處,或者說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些差別?這些不平等真的總是不公正的嗎?還是它們會帶來一種更高的善?

作者簡介

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

諾貝爾經濟學獎熱門候選人,美國經濟學學會前任主席,微觀經濟學家,劍橋大學博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協會成員,計量經濟學協會成員,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咨詢委員會成員、蓋洛普組織高級研究員。首屆弗里希獎的獲得者、bbva基金會經濟、金融與管理知識前沿獎獲得者。

此前,他曾任世界銀行研究審核委員會主席、國際貨幣經濟組織華盛頓訪問學者、哈佛大學經濟系顧問團主席、劍橋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特里·巴克菲茨威廉學院的研究員和研究主任。

主要著作包括《經濟學與消費者行為》、《了解消費》、《家庭調查分析:發展政策的微觀經濟方法》、《偉大的印度貧困辯論》。

前言

今日人類的生活水平,已近乎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好。越來越多的人變得更加富有,生活在赤貧中的人則比以往都少。人類的壽命變得更長,做父母的也不必再承受子女早夭的痛苦。然而與此同時,世界上還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經受窮困或子女早逝的折磨。這個世界變得異常不平等。

不平等經常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后果。不是所有人都會在同一時期富裕起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第一時間獲得潔凈的水、疫苗接種或預防心臟病的新藥等救命之方。不平等反過來影響了社會發展。這種影響有時候是正面的,比如印度的孩子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他們會去上學接受教育。但要是既得利益者為了阻止后進者的追趕,抽掉了他們向上行進的梯子,那么這種影響就是負面的。新富們或許會利用他們的財富向政客施壓,從而限制他們不需要的那一部分公共教育或者健康醫療支出。

一段時期以來,人類生活實現了何種改進?這種改進的實現過程是怎樣的,原因是什么?社會發展與不平等之間又是如何互相影響的?這些,是本書所關注的主要內容。

從《大逃亡》這部電影說起

《大逃亡》是一部以“二戰”戰俘為題材的著名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南非人羅杰?布謝爾(在電影中,他的角色由理查德?阿滕伯勒扮演)的真人真事。“二戰”中,羅杰?布謝爾曾服役於皇家空軍,其所駕駛的飛機在德軍后方被擊落,本人被德軍俘虜。被俘后,他屢次試圖逃脫,但又屢次失敗。第三次逃跑時,他帶領著250 個戰俘一起,試圖從德軍第三戰俘營挖地道逃出去。這就是在電影中被稱為“大逃亡”的計劃。這部電影詳細講述了這次行動是如何策劃的:在監獄守衛的眼皮底下,他們精巧地設計建造了三條隧道,並且用嫻熟的技能和隨機應變的本領喬裝改扮、偽造證件來實施逃跑計劃。不幸的是,最終只有三個人勝利逃出,其他人又被抓了回去,布謝爾本人被希特勒直接下令處死。

當然,這部電影的重點,並不在於這次大逃亡的結果,而在於強調,即便再極端困難的環境,也無法阻擋人們對自由的向往。

在這本書中,我所談及的自由,是指人們有過上美好生活的自由,以及有做讓生命更有價值的事情的自由。以窮苦、匱乏、體弱多病等為表現的自由缺失,曾長期困擾多數人的命運,即使到如今,世界上仍有極高比例的人口缺失這種自由。本書將講述人類從這種沒有自由的牢籠中不斷逃亡的故事,並詳述他們是如何逃出去的,以及之后所發生的一切。這個逃亡的故事,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含社會心理方面。這是一個人類如何變得更加富有、更加健康的故事。這是一個人類逃脫貧困的故事。

至於本書的副標題“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則是源於我對電影中那些未能逃脫的戰俘的思考。原本所有的戰俘都被困在戰俘營里,但是后來一些人逃走了,一些人死在逃跑過程中,一些人被抓回來重新投入戰俘營,還有一些人從來就沒機會離開戰俘營。這種現象反映了所有“大逃亡”事件的本質: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逃亡成功。這是一個事實,盡管這一事實絕不會減少我們對逃亡本身的渴求和贊美。當我們思考逃亡的后果時,不能只考慮電影中的主角們,我們也需要留意那些被留在第三戰俘營以及其他戰俘營的人。為什么要關心這些人?電影里顯然也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情懷,因為對於這部電影來說,這些人不是主角,而僅僅是故事的陪襯而已。世界上沒有一部叫作“大留守”的電影。

但是我們應該想到他們。畢竟,在德軍戰俘營里沒能逃走的士兵,要比逃出去的多得多。另外,也有可能他們因為這次大逃亡計劃而受到了更大的傷害,比如,遭受懲罰或者很多優待被取消。可以預料的是,在逃跑發生之后,監獄的守衛會更加森嚴,未來出逃將更加不易。這些出逃行為會鼓勵監獄其他人出逃嗎?顯然,他們可能已經從成功出逃者身上學到了出逃的技能,並且知道了如何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不過,出逃的種種困難,以及出逃成功率的降低會不會打擊他們出逃的念頭?另外也有可能的是,對成功出逃者的嫉妒和對出逃成功率的悲觀,讓這些在獄犯人變得更加沮喪失望,讓監獄生活變得更加痛苦。

同其他的優秀電影一樣,我們對《大逃亡》這部影片還能做出其他的解讀。在電影的結尾,逃亡的成功與愉悅都消失殆盡,因為多數逃跑者得到的自由都是暫時的—他們又被抓了回去。人類擺脫死亡和貧困的努力始自約250 年前,並一直延續至今。無須贅言,這場逃亡將永遠持續下去,並要面對諸如氣候變化、政治失誤、疫情傳染和戰爭等的致命威脅。實際上,在前現代社會,這種生活改善的進程突然被某種致命威脅扼殺的例子不勝枚舉。對於今天的成就,我們當然可以慶祝,也應當慶祝,但是,我們沒有理由盲目樂觀。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