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資平臺監管趨緊?治理難有良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09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的急速膨脹,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今年年初以來加強對地方融資平臺監管的風聲越來越緊。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管理。會議要求為有效防范財政金融風險,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必須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管理。
會議提出加強地方融資平臺管理的四項措施:一要抓緊清理核實并妥善處理融資平臺公司債務。按照分類管理、區別對待的原則,妥善處理債務償還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問題。二要分類清理規范地方政府已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劃清職能,規范運作。三要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的融資管理和銀行業金融機構等的放貸管理。四要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規擔保承諾行為。會議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和指導監督,抓緊制定實施方案,認真抓好落實。對清理規范后仍然違反規定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所謂地方融資平臺,是指地方政府發起設立的融資工具,以國有資源和資產作為抵押,以地方政府隱性擔保的方式,向銀行借貸實現融資目的。地方融資平臺的正式名稱是地方城投公司,但其投資方向并不僅限于城市發展相關的項目。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達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占一般貸款余額的20.4%,全年新增貸款3.05萬億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貸款的34.5%。因地方融資平臺主要以政府所擁有的土地作質押進行融資,靠綜合收費能力而非項目自身的收費能力償還債務。因此,可能造成地方融資平臺還款能力欠缺、銀行產生不良資產等問題,甚至威脅到中國經濟平穩增長和金融穩定。
在2009年以前,地方融資平臺曾以多種融資方式加速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但在此之后,由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地方融資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實際運作中,融資方式變成了以銀行信貸為主,尤其是以商業銀行信貸為主的模式,大量融資平臺也隨之遍地開花。
央行此前在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地方平臺貸款積極性仍很高,項目貸款需求旺盛。2009年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42萬億元,增長34.0%,在建項目盤子很大,中長期貸款投放有剛性。為此,報告提出警示,目前金融機構存款活期化和貸款中長期化趨勢明顯,短存長貸使得金融機構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加劇,應注意防范由此引致的相關風險。
實際的情況則是,在現行體制下,地方要想發展只有靠債務。如果政績考核制度不改革,靠稅收收入很難解決方方面面的支出,但地方又必須做好,所以,就迫使地方發債,像雪球越滾越大。
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財政收入7925.66億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028.51億元,增長34.4%。其中,中央本級收入4179.3億元,同比增長42.1%;地方本級收入3746.36億元,同比增長26.7%。據專家分析,地方稅收過低與發展經濟增量有關,但主要的是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體制有關。一塊錢的增值稅中央要拿走75%,25%留給地方。
財政部財科所金融室主任趙全厚對此表示,盡管地方債務越來越顯現,但也應該客觀看待。從調查的情況看,西部地區地方債務遠遠小于東部沿海地區,還債壓力小于東部。東部債務多,主要是近些年不斷開發建設的園區計劃、開發區計劃和新城開發計劃等。
關于地方融資平臺的規范,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中長期看,堵不如疏。他提出?“治存量、開前門、關后門、修圍墻”的方法。,“治存量”重在對現有的貸款進行監控和調研,以確定其可能存在的債務違約風險;?“開前門”指中央應允許地方政府舉債,以使其能籌集資金進行地方建設;“關后門”是指國家應該加強對地方預算執行的監控,各級政府在正常情況下應該嚴格按照國家有關的法律進行財政操作;“修圍墻”則是指配套的法律法規應該盡快地出臺,以完善相關領域的立法。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治理地方融資平臺的思路已經確定。一是現在已經形成的地方融資平臺的企業債務,即使有政府作擔保,如果出現由資金鏈斷裂而產生糾紛進入訴訟程序,應按照先行《擔保法》的有關規定,宣布這種政府出面給企業法人作的擔保無效。
銀監會也已經開始出重拳規范,明確要求銀行業在6月底前完成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授信業務的全面自查清理工作。同時,要把好進度,確保4月份之前“時間過半、任務過半”,對存在問題的貸款及時采取有效的整改、重組和保全措施。
正如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的,多年來,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和機構等設立的融資平臺公司,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籌集資金,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規模增長過快、運作不夠規范等問題。因此,根本性的取締地方融資平臺可能性很小,但問題是如果不采取鐵的手段,依靠地方政府自律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地方債務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或許債務存量還不是最值得擔心的,因為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發展,整體債務風險的程度其實不高。主要擔心在于地方債務的監控失靈,不知道地方政府究竟舉了多少債、還會舉多少債,這種隱瞞使地方債務的風險充滿不確定性。
(陳洪亮?撰稿)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