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金山:大資管時代的私募資管發展模式探討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期貨訊息 在1月31日舉行的首屆和訊資產管理百人論壇上,深圳感恩在線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寧金山就當前“大資管”環境下,私募機構的發展模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
以下是文字實錄:
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的大。大資管的模式其實大家也知道,包括前面像安總說到的,內容太多了。我其實是從期貨公司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的。所以走到今天,我談的等多的是我自己在這個行業里20年,如何在資管的發展方向結合自己的經歷來探討一下。
我剛剛進入這個行業的時候,管總已經是在這個行業里是風云人物了。所以他是我們真正的前輩,今天和訊跟我說,希望我來講一下,我一聽說管總來了,我說真的是要來一下,管總他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剛剛安總講了國外的發展模式,其實他講的很多東西都是我們目前困惑的東西。其實我今天也是一個回顧,把我怎么樣做這個公司的想法,遇到的困難,或者是未來具體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你說有誰可以評判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其實是很難的。我們有的時候要想太遠的東西,對我們而言是超出我們的智力和能力的。與其說想太遠的東西,不如把眼前的事做成。未來能不能做成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至少會努力去做。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現在所說的高頻,高頻在2010年,股指一出來高頻的概念就風起云涌了。比如說這個是美林,那個是高盛的人從國外回來到國內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可以掙錢而且我們的模式也要改變。但是我們投入精力做這個事的時候,你會百思不得一解,或者是無法入門。過了一兩年我才想清楚,我們公司或者說我們這些人要做什么,應該做好手頭上的工作,而不是說我們一定要從那一塊或者是在一些地方去模仿別人的東西。我們自己有的東西應該先做好做深,做好自己的事。這就是我這幾年來的感受。目前的資管大家企事業很清楚,在期貨這一塊雖然說現在我的公司已經進入到了股票的區域。但是我很多的感情還是在期貨這一塊,我談的更多是期貨的資管,期貨恩的資管和模式啊的發展,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感觸的。哪一天讓我講的時候,我自己靜靜的想了一下我怎么講這個事,當我想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以前期貨講的代客理財或者是現在的資管,和期貨的發展是有很大的聯系的。中國從90年代初開始發展,初期的時候比較亂,后來進入規範發展,規模逐漸放大,到2010年股指期貨上市,才造成了爆發式的增長。縱觀這一條線我們才會發現,在99年之前,其實這個市場對代客理財並沒有太多的概念的。我記得那個時候我們是去找客戶,那個時候腦子里壓根沒有說我給客戶賺錢,我從中分錢,其實一開始是沒有的。因為進入我們行業的時候,給我們的教育是說,你們是經紀人,你們是建議者,但是你們不是下單者,所以你們沒有權利做這個事。當時,我做這個事的時候,我們一開始比較順,有很多投資人圍繞在我身邊,但是那個時候我也沒有想到從中拿傭金。我拿第一筆的傭金是在95年。那個時候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當時是說,你吃喝玩樂是可以的,但是給你錢帳是沒有辦法出的,那個時候也沒有拿錢的概念。到95年,慢慢的我們才參與到這個市場當中,才知道我們可以為客戶做理財,客戶似乎應該要分一部分給我。到99年期貨規範之后,當時期貨市場是在谷底的,從2000年開始市場逐步的發展。其實這個時候的資金量和人才開始進來。這種人才進來,這個時候代客理財才慢慢的開始通行。這個時候代客理財的風險其實沒有一個組織的,更多是證券公司的大戶室里。那個時候更多是個人主義的,都是一個人來做的。
真正讓我們感到一個人去做這個市場有困難或者說做這個事情有更多的榜首之后,在我這里已經是到了04、05年了。那個時候市場波動加劇,管理資金規模越來越大,我們意識到需要有一個團隊,周邊開始有了助手。這是從個人發展到一個小團隊。真正的到08年了,我從期貨公司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時候資金規模開始放大,一個團隊的波動性在放大。一個團隊你會發現,很多的東西都是集中在這個團隊當中的。比如說這個團隊可能是我做主,所有這個團隊的優秀恩的業績肯定是和我掛鉤,做得不好也是和我掛鉤。但是人有的時候是有一個階段的交易或者說不順,或者說不一定是適合你這種交易方式的時候,那個時候業績就會不好。因為我們做私募的是需要有正收益的,客戶允許你今年不怎么賺錢,你用道理,或者是借口讓他跟著你,但是第二年他會有意見,第三年如果說再不賺錢,他就會去其他的地方了。現在資金規模開始放大,第二因為客戶群體的不同需求,最後公司慢慢的建立一個個的團隊。現在我公司里面有很多的團隊,我自己的話,也慢慢的從一個交易者退到了管理者,現在是管理風險控制這一塊。
其實現在在我們期貨私募當中,其實現在比較多的是這三類。一個是個人的,就是一個人負責了所有的交易,他要負責開發客戶,要盈利。雖然有的時候他是注冊了一個公司,但是他更多是為了面子。另外一種是一個團隊,我一個人帶幾個人,雖然說一個團隊,但是交易的模式還是一個風格。風控的話,他會讓人給他執行,但是最終是由團隊的領頭人決定的,它的風控某種意義來說只是形式。最後慢慢的演變成一個幾個團隊組成的公司。這種模式現在在上海和深圳是越來越多了。這是目前的三個狀態。
這三種狀態,因為在今天,當我們整個的管理資產越來越大,模式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我們很多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有的時候我們的公司內部也會說,到底我們現在這個市場變化是怎么樣的。有一次開會的時候我就說了,其實現在市場的變化是遠遠超出我們自己的想法的。甚至總是快過我們的。比如說2010年股指出來之前,我們在深圳幾個朋友聚會,就聊到這個事情,他們問我說股指期貨你們做不做,當時我們的反應其實是慢了,我們說股指期貨我們會做,但是讓我大規模去做我們沒有做這個準備,因為我總認為股指期貨的發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是后來發現,股指期貨一出來之后,整個市場的格局發生了大的變革。很多以前做私募的,比如說做證券私募的,因為之前對期貨根本不關注的,后來大量的進入到股指期貨,突然發現這個市場一下子就發展起來了。他們從股指期貨作為一個門檻,甚至進入到了商品期貨。這對我們來說,我們的競爭對手變強了。我們期貨其實很多年以前,一直是比較窄,或者說比較困難的行業,所以說我們這個行業的人才其實並不是太多。我開玩笑說,像我這樣的人可以在期貨當中賺點錢,說明這個市場還是缺乏精英的。而在2010年期貨的這個階段,讓我知道市場大量的精英進來,我們要大幅度的提高我們的競爭力。有的時候我們開玩笑說,現在明顯市場比以前聰明了,市場聰明的原因就是參與的人聰明了。
以前我們做交易得心應手,但是現在做交易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顧慮越來越多,想法越來越多,或者說把握越來越低,市場的成熟度越來越高。這使我們感覺到變化比較大的問題。現在再加上尤其是2010年之后,大量的海外人才的介入之后,讓我們感覺到一開始是手足無措的。因為我們每次一聊就覺得自己很害怕,很惶恐,他們講的東西我都沒有聽過,他們做的東西我不知道從哪里入手。包括安總之前講到的,每一次從上海回到深圳,我都會緊張一段時間,甚至有一段時間,公司應該做什么我都不知道。似乎這個東西我要學,那個東西不學我就賺不到錢,那個東西做不好,我的公司就不行了。這些困惑了我很多年的。但是正是因為這些困惑,我們開始思考。最後我們說,第一我們尊敬這些優秀的對手。我們在2011、2012年真的靜下心來,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建隊伍,一步一步的走。從資管來說,我們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產品並是太多,但是這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對產品的認識,對時代的發展,我們公司很早就有人提出來說,未來產品化是必須要做的。我們在公司里面一直沒有做產品,不做產品的原因可能和我自己有關,或者說跟公司交易的特點有關。一直到今天其實對產品,我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是疑慮的。這個疑慮在什么地方?以前我們做的話,因為我們的客戶是比較優質的。我們做起來是比較隨心所欲的。我只是把風險控制好。而沒有說我的回調要做多少。種種的限制一直讓我對產品有一些抵制,不愿意做這個事。但是市場的趨勢又是要做產品,最後下定決心讓我下定決心去做產品,也是因為私募管理的事。永安的老總跟我說,你一定要做產品,只有做產品規模才可以做大。但是我當時想規模是不是對我很重要?剛好私募管理的牌子要發了,他說你有產品才可以批。那個時候要講資格,所以我們就趕緊做了。
[NT:PAGE=$] 做了之后,我自己還是有一些想法和感觸的。自己對產品的表示形式,這里面有一些對接的東西,其實在我們這里就碰到了一些想法。說實話我做交易這么多年,你要讓我有很大回調和虧損的話,我也是很難接受的。我自己比較嚴謹,盈利也還過得去。但是做了產品之后,我就發現這個卡你,那個卡你,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無形當中我們做的交易已經不是純粹的交易的。你考慮交易以外的東西會很多。我記得去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碰到這樣的困難。我們給自己給自己設限,自己卡的更嚴,甚至是讓交易員手足無措的。第一筆虧,再做第二筆,再虧他就真的不敢做了,最後機會來了,反而是抓不到了。我們現在所做的產品,包括現在市場上大多數的產品,給我的感覺都是這樣的,就是讓我們的交易純粹性得不到發揮。后來公司內部也進行了一些調整。一開始我們的產品做的不錯,賺了30%,如果說不是產品的話,我就會拿出10%來去做高風險的事情。但是如果說是產品的話,你拿出10%來做這種高風險的事情,是不是對的就需要考慮了。現在公司內部還是有一些分歧,我覺得有分歧沒有關係,我們風分兩路,先去做。你只要把總風控控好,最後我們用結果說話。因為這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理的事情。他其實是產品如何對接的問題。
現在從我們自己對資管模式,交易方式,我們自己也在進行探索過程當中。我一直在考慮,其實在國外的,或者說我們過去走的路,一定要局限於這些東西嗎?這是我自己反復思索。是不是我們被一個框子限制住了。如果說這樣的話,我們公司完全可以發一個產品,就像我現在的客戶一樣,我就不跟你約定什么。我覺得這個機會好,我下重一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現在我們公司內部也在討論這個事,當然公司有的時候覺得,如果說產品要對外公告,似乎你要把缺陷做的完美一些,但是有一些東西。我覺得太完美了,並不一定可以體現你的能力,太完美的東西,有的時候會扼殺你的天性。我自己是這樣的感受。
現在還是談私募期貨這一塊,私募期貨發展的非常快。像我們這一代從個人到小團隊到公司,我們是在期貨行業當中的一股力量,就是從事期貨,逐步做大更多是靠經驗在發展。這是目前私募的一條線。目前很多朋友都是這條線做起來的。而市場當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力量,因為我們發現中國的實體經濟,尤其是和制造業有關的,還有一些做大宗商品的企業,他們以前生意好做的時候做生意,生意不好做的時候,也慢慢的轉入到期貨行業了。就是現貨商進入到私募市場做期貨也蠻多。還有一類管理模式是從券商私募轉移過來的。還有一塊是從國外過來的。現在我所能接觸到的,現在的整個期貨行業當中的做資產管理的,其實這四部分人占了我們整個私募期貨行業巨大的比重。和每一類的朋友接觸,我也和他們去聊,你會發現他們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開玩笑說,這些現貨商進來的,他們對商品的理解是他們很大的優勢,因為我們是長期做投機的,做投機的話,你也會有一些優勢,我在公司開會的時候,一直把這一塊跟基金經理和交易員列出來,他們的優勢,我們的劣勢,我們如何去突破做這個事情。對私募管理進行更多的思考。
現在從海外進來的這些資金,其實多數現在是量化為主的。他們大多數是在股指期貨,未來可能還會有期權,這一塊他們的力量是最大的。他們的做法和想法恰恰是國內所欠缺的。有的時候他們來我開玩笑說,你們來國內搶錢的。這一類的,在未來市場中力量會逐步壯大。當然我們國內也可以學習他們,滲透到他們那一塊去。對我們而言這一塊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這一塊我們無法和他們競爭。他們的做法更多是在高頻或者是短線。這恰恰是我們放棄的地方。為什么我們要放棄,就是因為我們做不過人家,如果說做不過人家,那為什么不放掉。這一部分人我們尊敬他,我們學習他,但是這不是我們競爭的對手。
還有一塊是證券私募過來的。他們多數也是以證券的股指期貨這一塊為門檻的,現在已經開始進入到了商品期貨當中了,現在他們也是越做越大。從不了解到慢慢進入,他們比我們的優勢是什么?就是他們資源比我們多,他們可以調用的資金比我們多,未來我們是要研究他們的作戰方式,要研究他們的交易模式。這一類人,其實他們的兇悍程度不會比我們以前做期貨的差。因為很多人總是認為我們做期貨的人下手狠,兇悍。我認為其實做證券的人他們才是更加兇悍的。他們的這種兇悍程度完全和我們不一樣的。我說你就不怕風險嗎?他說這有什么好怕的?這是他們的優勢,其實這個同時也是他們的劣勢。我在公司分享的時候說,因為我們期貨是保證金制度,他們回調的風險是很難控制的。期貨市場當中真正的風險是什么?你不要讓風險點多次觸及你的心理底線,否則的話,你會失敗。比如說你心里承受能力是10%的回調,在整個過程當中只觸及一次,你犯錯誤的幾率不大,如果說總是觸及你的風險點,你總是會犯錯誤。如果說做股票不能修正做股票的特點,做期貨是很容易犯錯誤的。
有一類人是我非常敬佩的,從現貨上轉移到私募,從私募再進入到市場,其實我們對行業的理解,我們是不及他們的。因為他們對這個行業的產業鏈的資源的理解是遠遠深入到他們的骨髓里的。他們一旦把現貨和期貨的區別融合在一起,這些人才是市場當中的大鱷。這些人他們在某些品種上可能會做的比較大,甚至短期內控制這個盤。這些人的行為我們要關注,因為短期的波動和偏離,有的時候會給們損失。因為我們有的時候太中規中矩,有的時候被他偏離的東西會讓我們產生損失。
更讓我們覺得未來競爭對手強的,就是從期貨市場當中爬起來的這些人。在深圳我們有一個小圈子,我們總是在一起聊天,偶爾會聚聚會。你會發現,現在發展速度真的是越來越快。只要敢想,他們就可以發展。像以前我們在期貨當中做的,剩下的這些人,每個人對期貨的理解其實不是很深。我覺得像這一類人發展的恩速度,我覺得還是很快的。從整個資管來說,期貨市場這幾塊是很大的。其實現在期貨市場的話,很快就會進入機構戰。其實現在已經進入了,相信產品化的發生,再加上整個市場進入相對一個振蕩期。那么散戶會慢慢退出,以后我們的博弈就是機構之間的博弈。機構之間的博弈最大的麻煩就是他們會更加理性。一個市場如果說散戶多了,情緒容易引起市場的波動。但是如果說是機構的話,波動率會縮小。價格其實是無所謂的,你說今天股指是3200還是3300,沒有人能說他一定是對,一定是錯,一定是合理,一定是不合理。真正的是一種交易行為,這種交易行為,機構越多,波動性的壓縮就會越大。包括短期的波動和長期波動。從商品來說,2015年未必是好過的年,很多人說整個商品是不是有一個反彈,然后再下來。這些都是一些評判的觀點,但是因為寄給的大量介入,機構的介入一方面理性,一方面不輕易砍倉,他反響的波動就會縮小,這讓我們的獲利空間下降。我們公司已經在琢磨,在波動率減少的情況下,我們的交易規則是不是還適合。我想更多要做好準備,我們也和客戶溝通了,要把預期降低,或者說不掙錢也要能接受,因為這是沒有辦法,市場的趨勢是這樣的。從機構管理角度來說,現在我們證券這一塊也做了,產品也發了,我們也在進行這方面的擴展。
資管的模式,現在就我所知的,凡是公司大一些的,有團隊的,更多是往多元化方向發展,又要做期貨,又要做股票,未來還要做債券,甚至前不久有很多人出局。我不知道,我一直不是很清楚多元化對於我們這一類的機構是不是好事。其實我是不太清楚的。像以前地產界的王石我覺得他專業化做的是很好的。而現在我們身邊的誘惑是很多的,這個告訴我說,我做股票掙了多少錢,那個告訴我我們做滬深賺了多少錢,說實話錢我也想掙,但是到了這一步,人才和人才成本是不是可以覆蓋的?我是不太清楚的。尤其是像我們這種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資產管理公司,是不是專業以外的我們還要探討更多的東西,我也不是太清楚。
有的時候我在想,是不是我們想太多,或者說我們的心被別人給放大了。有的時候,這些事情我們也一直在考慮。反正就我而言,今天讓我講這個課題,我只是把我的經歷給大家講一下,其他的東西我也沒有能力去說。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