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生產線回流美國?專家:沒那麼簡單
鉅亨網陳怡君 綜合報導
蘋果執行長在科技部落格 D: All Things Digital 會議中,拋出希望蘋果產品零件甚至組裝流回美國的議題,引起熱烈討論。
不過,CNET 記者 Andrew Nusca 指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紐約時報》今年 1 月的報導指出,海外勞工便宜只是原因之一;相較美國本土,海外工廠規模比較龐大、勞工比較靈活彈性、比較刻苦耐勞,甚至產業技術都比較高超。如此一來,「美國製造」對製造商來說還有什麼吸引力可言嗎?
勞工利益和商業利益兩者的微妙平衡,在面臨現實考量時,永遠是後者佔上風。這也就是何以蘋果的美國員工享受相對良好的福利,而中國同事卻擠在狹窄的宿舍中,午夜夢迴中被叫起床,倉促之間迎接 12 個小時的工作,只因為加州在最後一分鐘傳來修改設計的指令。
這種呼之則來揮之即去的場景,美國人必定無法忍受。
苛刻的工作條件,美國人不願作,國外一堆人等著作,只要這種現象不變,「外包」必然存在。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企業得用盡每個優勢,才有勝利的可能。只要有更廉價的替代方案,哪有不用的道理。
但倒也不必斬釘截鐵的說事情一定沒有迴旋的餘地。GE 執行長 Jeff Immelt 曾說,美國企業沉淪十幾年,終於努力振作,現在已經更有競爭力。雖然薪資還是很高,不過技術、彈性和速度都急起直追。
然而核心關鍵在於,美國真的想要犧牲人權和生活品質,以換取跟中國競爭的契機嗎?製造業是美國經濟強大的驅策來源「之一」,並非全部。究竟創意經濟的概念怎麼了?(解答:我們領悟,我們無法單靠創意決勝,還是得付出點苦勞的。)
蘋果時不時成為箭靶,乃因為它是美國孱弱經濟的一盞耀眼明燈,它的產品零件在全球各個角落生產。「美國製造」是很誘人的口號,不過對一個跨國企業而言,卻是相當天真且冗贅的策略。只要國家彼此之間競逐商業利益,企業沒有不跟從的道理。
就算大眾再怎麼不滿,Tim Cook 當然無法抵擋這股潮流。蘋果唯一需要作的事情就是確保供應鏈合作夥伴遵守當地法律。
如果希望蘋果留在本地製造,就不能只施壓 Tim Cook,而應對三星、戴爾、惠普和索尼一視同仁,另外這些公司海外生產基地所屬的政府、以及每家供應鏈都需受到相同檢驗。
美國製造業環境的彈性、速度與規模改善中,而因經濟低迷,工資也逐漸下滑。那麼問題只剩一個─技術。雖然美國也不是沒有製造業基地,但那並非為了電子產品而存在,如果美國想要得到中國的合約,它就必須打造一個超越深圳的樞紐。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