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均勻的透明度
鉅亨網新聞中心
最近兩周,在全球關注中國的幾樁新聞中,除了Chinamerica這兩個老朋友外,又出現了日本的身影。
一則新聞是,季度數據顯示,中國GDP總量超越日本——這本來是個好消息,但由于數據背后那些要么不言而喻、要么復雜難表的原因,當事各方心中可謂“五味雜陳”。另一樁新聞則是,在過去的6個月中,中國連續增持日本國債,但連續兩月減持美國國債——這引發了金融市場的無限遐想。
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透明的世界中,透明來自兩個維度:范圍越來越大,時效越來越快。這當然是好事,不過,當信息分布并不均勻,數據時效往往滯后于現實變化時,針對某一特定話題,在某一特定時點上,不均勻的透明帶來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卻值得充分思量。
總量vs人均
先從中國GDP超越日本說起。這本來在預期之中,但當數據臨頭,全球媒體還是很激動。顯然,要說清楚這個數據究竟代表了什么,還需增加相當多的信息。
首先,中國確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達5萬億美元的規模(約占全球產出8%),但看看G2的另一端,全球第一的美國,其經濟在15萬億美元(占全球份額不足25%),兩相比較,看起來仍隔萬水千山。基于購買力平價(PPP)的數據似乎讓人多了些底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和估算,美國2010年的GDP為14.799萬億美元(占全球20%),中國為9.712萬億美元(占全球13%),差距似乎并不大。
此時,有人會說:淡定。讓我們來看看人均數據。根據IMF的預測,201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3999美元(平均值為12130美元),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97位。讓PPP給我們一些信心的矯正?以PPP計算預測的2010年中國人均GDP為7239美元,在全球排名第96位,而PPP人均GDP的全球均值為13500美元,我們在平均線以下(見圖1)。
也許你會說,中國增長快啊。沒錯,不少預測顯示,如果中國保持目前的增長速度,大約在10年后或更遠,GDP總量將超越美國。不過,說到人均GDP,就是另外一種光景了,按照美國人均GDP年均增長3%、中國人均GDP年均增長10%來推算,到2020年,中國人均產出仍不足20000美元,而彼時美國的數據約在65000美元。
增持vs減持
并非一目了然就能看清楚的,遠不止GDP數據。說到和全球金融市場相關的那些瞬息變化、透明度高度不均勻的數據,情況就更為復雜了。
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中國在5、6兩個月連續減持美國國債(分別為240億美元和325億美元)。日本財務省數據又顯示,6月中國共增持4564億日元(約53億美元)日本國債,此外,中國已連續6個月增持日本國債,增持總額達到1.73萬億日元(約200億美元),為2005年以來最多。
這些信息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尤其是在日元持續升值(見圖2)的背景下。一些分析認為中國已經開始明確轉向,調整外匯儲備投資結構。一些分析甚至推測,日元升值背后隱現著“中國力量”,意在推高日元以增強中國出口的競爭力。
中國增持日本國債能否推高日元匯率?這個問題看來玄妙,其實可能并不難解。數據顯示,日本國債的日均交易額為19萬億日元(約2206億美元),假設中國6個月增持國債均勻分布,日均增持150億日元,僅相當于當日交易量的0.8%,很難左右市場走勢。
至于中國對于美國國債的減持,確實需要認真分析。首先,從稍長一點的時間序列看,中國開始大幅增持美國國債始于2008年7月前后(見圖3),也就是金融危機最為慘重之時,其時所有金融市場瀕臨崩潰,所謂“Flight to Quality”導致美元國債幾乎成為唯一被青睞的金融產品,中國的選擇合乎邏輯。至2009年7月達到峰值9399億美元后,中國持續減持美國國債,及至今年6月,降至8437億美元。
考慮到中國外匯儲備的持續增長,如果觀察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占中國外儲的比重(見圖4),你會看到,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比重上升也發生在金融危機前,2009年7月達到峰值(43%)后也是一路下滑,到今年6月逐漸回復到2007年初的水平(35%)。因此,如今中國對美國國債的減持,究竟是回復常態,還是戰略轉向,還需要更多的觀察。此外,由于通過英國金融機構購買美國國債的情形增多,僅觀察美國財政部的數據也可能存在誤導。
中國增持日本國債推高日元匯率的說法,讓我產生興趣將美元指數和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數據放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當用變化率作為度量指標時(見圖5),一個有趣的圖景出現了,在2009年10月以前,美元指數的變化率和中國持有美國債的變化率似乎方向頗為一致,且美元指數的變化往往比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的變化快了半拍,因此,與其說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影響了美元匯率,還不如說是美元走強或走弱引領了中國對于美國國債的階段性持有。
說了這么多很繞的數據,其實我想試圖說清楚的是,當信息并不完全充分、透明度并非均勻分布時,我們想弄清楚一個事情的真相,是多么難。從這個意義上說,由于監管不同,信息披露要求不一,市場面對不均勻的透明度提升,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