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行業

押寶純電動技術路線漸明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6-07 10:00


中國政府希望汽車行業借純電動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由汽車消費大國轉向汽車強國的意圖在 《關于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通知》中再一次得到體現。

在這份備受關注的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中,補貼的重點是純電動與插電式混合動力。“最高補貼6萬元”也是外界對于這一新政的最鮮明認知。目前真正形成產業化的新能源技術混合動力則被列為“節能技術”,每輛補貼3000元。燃料電池技術由于技術尚不成熟,不在此次補貼范圍內。

雖然政府發展電動車的意圖非常明顯,但企業似乎力有不逮。就在近期,東風集團首款混合動力轎車上市,長安集團則將其純電動車上市的時間延后。這兩家大集團,均是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的骨干企業。

在國家明確了技術路線,鼓勵純電動汽車消費的補貼政策亦面世后,企業能否跟進、其技術與產品能否達到產業化的要求,尚存懸念。


純電動占上風

“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再次表明了政府對于不同技術路線的態度,就是押寶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日系企業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很難再趕超,但純電動還有機會。”一位自主品牌企業負責人表示。

這位負責人認為,雖然補貼政策中也將插電式混合動力作為補貼重點,但國內企業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的很少,幾乎沒有合格車型進入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車示范目錄,而研發純電動汽車的企業則很多,進入工信部示范目錄的車型也不少。

自“九五”期間開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以來,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主管部門被認為在替代燃料、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與氫燃料點電池等不同技術路線上態度不明,研發投入像撒胡椒面,各種技術路線都投一些。

汽車行業對于選擇哪種技術路線作為重點,也一直存在爭議。隨著之前用天然氣、乙醇等替代燃料車的示范推廣遇挫、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難以突破,技術路線的爭論焦點主要集中于混合動力與純電動兩種路線上。

即便在新能源汽車的研發與推廣上居于領先的日本企業中,對于這兩種技術路線也存有爭議。日產一直看好純電動,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其純電動汽車的產業化。之前一直押寶混合動力的豐田汽車,近期也稍稍調整路線,在混合動力之后,將插電式混合動力與純電動并重。但之前同樣押寶混合動力的本田汽車則一直宣稱不看好純電動汽車。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社長伊東孝紳前不久表示,由于技術水平等問題的限制,未來20年內電動汽車將很難普及發展。這種觀點在國內也有不少擁護者。

由中汽協發起成立的TOP10“電動汽車產業聯盟”,曾表示反對以電動車為“前鋒”的思路,認為現階段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應以混合動力汽車為重點,然后向純電動過渡,走“漸進路線”。

但此次新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被業內人士認為,主管政府部門再次釋放了在技術路線之爭上跳過混合動力、押寶純電動汽車的明確信號。

中金公司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認為,新能源車補貼政策中,對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補貼力度遠高于中度和輕度混合補貼力度,體現出決策制定者希望在電動車領域追趕美、日等發達國家,借此提升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競爭力。

期望與現實的差距

雖然補貼政策中對于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補貼力度也很大,每輛5萬元,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政策更多的只是一種指向作用。

“插電式混合動力比純電動的技術難度更高,國內很少有企業研發插電式混合動力,更沒有相應的產品。即便在國際上,雖然豐田、通用在插電式混合動力上有研究,但技術路徑也并不相同,還都未實現產業化。”上述自主品牌企業負責人表示。

電動車領域專家、清華大學汽車系教授陳全世也認為,相較于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的技術難度更高,產業化更為不易。“插電式是傳統內燃機與電動兩套動力系統,如何使兩套動力系統密切配合,對于電控系統要求更高。而且要在一定的空間內裝置兩套系統,無論是傳統內燃機還是電機、電池,都要做得很精密。無論是技術性能還是制造工藝,要求都很高。不像純電動,只有一套系統,初期技術不太成熟時電池與電機可以做得大一些。”

雖然政策導向對于技術路線的選擇非常明確,但企業能否跟進目前尚有疑問。就在新能源補貼政策補貼出臺的前幾天,東風集團的首款新能源轎車正式推向市場。不過,身為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的骨干企業、曾在“三縱三橫”的研發格局中被定為純電動大巴主要牽頭單位的東風集團,卻選擇了混合動力作為新能源轎車的切入點。雖然其純電動轎車也曾在車展上高調展示過,但目前并不時間表。

另一863計劃的骨干單位,長安集團則將其首款純電動轎車奔奔MINI的上市時間繼續延后。長安集團相關領導表示,目前純電動汽車補貼力度依然略顯過低。而中強度混合動力目前在國內外都是很受重視的新能源汽車技術,只補貼3000元,補貼力度顯然不夠。

在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中,登錄的新能源車型超過100個,但多數還是混合動力車型。

“企業目前真正有把握產業化的,還是輕度混合動力。純電動是方向,但還有電池、電機等不少關鍵技術問題有待解決。”那位自主品牌企業負責人坦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