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蘋果罪不至死? 專家:使用廉價勞工是歷史共業
鉅亨網陳律安 綜合外電
蘋果 (AAPL-US) 驚人的成功有其黑暗面,但這真的代表到了該停止購買蘋果商品的時候了嗎?
《cnet》編輯 Brooke Crothers 以為,《紐約時報》將矛頭指向蘋果,稱蘋果使用血汗工廠生產商品的報導,,主要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名氣:如同那些長期受大眾監視的目標般,蘋果是個吸引記者的大磁鐵。關於蘋果勢必有很多報導,其中當然少不了負面報導。
獲利:當分析師及媒體爭相報導蘋果的驚人獲利時,它達成驚人獲利的方法可能相當醜陋。而蘋果最近這季達130億美元的獲利,將它拉抬到如同埃克森美孚般的層次,而這樣的大企業對於尖銳的批評是無法免疫的。
保密協定:蘋果對於代工廠商滴水不漏的保密協定,自然會惹來許許多多的質疑。
不過,一般消費者真的該杯葛蘋果商品嗎?一如許多評論家在媒體上倡議的那般。這個問題開啟了潘朵拉的盒子,而依循邏輯歸納出來的結果,可能必須杯葛所有產自中國的商品;比方說產於廣州的家具、深圳的內衣等等。
當然上面這些只是冰山一角。將層次拉高一些,會發現人力密集的大量生產,其本質上就相當醜陋,而這樣的醜陋史淵源流長。
先從日本開始談起。日本在 60、70、80 年代是製造業重鎮。當中一知名大廠的員工表示,在某些特定工廠,管理階層與生產線員工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那邊生產線上的員工被有如畜牲般對待,而管理階層則還像個人。
糟糕的工作環境,在當時的日本可以說是個普遍現象。有些員工可以無預警的就被裁員,資遣費這種事當然沒有。簡而言之,就是爛薪水、爛工作環境、極差的工作保障。而 19 及 20 世紀初葉的美國,工作情況的糟糕也是不遑多讓。
事實上,關於工廠的恐怖故事,其實就像是通往新工業經濟體的必經過程。聽過 1911 年的紐約三角工廠大火嗎?那時由於管理人員將樓梯及出口的門全上鎖,只為了防範工人趁換班開小差抽根菸,造成 146 名工人死亡。這讓生產蘋果商品的工廠看起來像在四季飯店度假般愜意。
所以,消費者真的希望蘋果改善 iPad 生產環境?這如同做白日夢,蘋果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這有違它低成本的生產模式。此外有多少美國人願意住在宿舍裡,接受如富士康員工般隨時待命的待遇?
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蘋果從美國的英特爾採購晶片,或是從三星在德州奧斯汀的廠房訂 A5、A6 的晶片。重點在於美國並不著重勞力密集產業,而擅長不需要用到很多勞工的技術密集產業。
不過最實際的,則是蘋果努力改善富士康的工作環境,也不要對其在中國的供應鏈下一些天量訂單。但也別預期這能夠改善中國的製造業。如果你仍堅持拒買蘋果商品,也請堅持下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