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稀釋恐慌引發上汽行權期下跌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上汽利好消息頻出
2010年1月7日為“上汽CWB1”認股權證的行權終止日。截至當日交易時間結束,上汽正股價格仍低于行權價2.79元,投資者行權無望,上汽60億融資大單告吹。從2009年12月起,上海汽車陸續公布許多重大利好消息,尤其是日前才公布的2009年度業績預增公告,因為2009年度公司整車銷量已突破272萬輛,同比增長57.18%,因而預計公司利潤同比增長900%以上。市場預期這些利好因素能夠使上汽正股價格達到權證行權價以上,通過權證順利融得60億左右的資金。而在行業回暖、利好頻出的情況下,上汽正股很長一段時間內一路上漲,在權證即將到期時順利突破行權價。而進入行權期后,上市公司積極的態度和一碰即到的行權價格,使得投資者認為上汽能夠順利行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利好消息無法阻擋股價的下跌,導致上汽無緣60億權證融資。
股權稀釋導致下跌
我們認為,股權稀釋恐慌是上海汽車在行權期內連續下跌的主要原因。縱觀2009年到期的9只權證,僅有4只權證行權,行權的權證正股在行權期內受股權稀釋效應影響,大多以大幅下跌收場,平均跌幅達到7.14%。而在行權起始日距離行權價較遠、行權徹底無望的權證正股,在行權期內則未受影響,走勢與大盤同步。而像國安GAC1等在行權起始日距離行權價較近、具有行權可能的股票,由于正股投資者害怕股權稀釋而賣出股票,導致正股出現下跌,最終以低于行權價收場。
上海汽車走勢與中信國安如出一轍,由于投資者害怕股權稀釋而賣出股票,導致正股以低于行權價收場。
“末日”權證風險巨大
整個權證市場投機氛圍較重, T+0的交易模式更加點燃了資金的投機熱情,在權證定價中,權證內在價值的參考意義被忽略,時間價值被放大,整個權證處于高溢價水平;只有當權證即將進入進入行權期,剩余時間價值不多時,權證價格才會迅速向內在價值靠攏,多數權證出現連續數日大幅跳水,直至最后交易日收盤,投資風險巨大。
“末日”權證隨著時間價值的減少,價格必然會向內在價值回歸,只是回歸時間不定,溢價率較高的“末日”權證可能會突然出現回歸行情,連續下跌,直至價值回歸。
2009年“末日”權證的市場表現為投資者敲響了警鐘,近期中興ZXC1即將到期,權證價格已開始跳水,“末日”權證蘊含著巨大的風險,建議投資者謹慎為上,不要參與“末日”權證的炒作。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