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央行調控或數量型工具擔綱
鉅亨網新聞中心
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表示央行的調控將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引導市場預期。專家認為,央行調控工具選擇上,數量型調控工具或將擔綱。
據每日經濟新聞11月30日報道,昨日(11月29日),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表示,央行的調控將更有針對性地實施,并希望調控有效地引導市場預期。
針對市場對于過度貨幣流動性的擔心,馬德倫指出,央行時刻關注整個國民經濟的態勢,在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一次加息之后,監管層對于保持貨幣穩定,促進經濟增長的目標始終如一。他表示,央行的調整將是經常性的,并及時關注、回應市場的變化,并根據整體形勢判斷推出調整措施。
馬德倫指出,央行既關注CPI數據的變化,也權衡考慮GDP增長的需要,但每個時期會根據具體的形勢有不同的側重。央行希望調控措施可以引導公眾和市場的預期,使政策體現效果。
通脹壓力加大
最近以來,中央政府為管制物價上漲勢頭,收縮政策正在不斷出臺。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16項措施,此后,國家發改委連續發布“五論”,緊急部署各地行動,要求“穩價安民”,落實16條精神,而商務部、農業部、國家糧食局等相關部門也迅捷出臺具體方案。
作為貨幣政策當局的央行自然也不會落后,先有周小川行長的“中醫論”,后有央行官員們在不同場合對于貨幣政策回歸常態的表述,此前,馬德倫也曾表示,央行絕不會放任通脹。
決策層表態的背后是猛如虎的通脹形勢,10月份4.4%的通脹形勢使得實現全年物價漲幅控制目標難上加難,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上周表示,通脹會長期困擾中國經濟,而中金公司宏觀組預測11月份CPI將攀升至4.8%,通脹壓力在進一步增加。
數量調控或擔綱
中國社科院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主任劉煜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的通脹邏輯是從貨幣到資產價格再到物價,而現在貨幣政策不應是針對物價層面,而應更多針對資產層面,“只有資產層面出現調控結果,物價才可能回落”。在具體的調控工具選擇上,劉煜輝認為,從央行官員最近的表態看,數量型調控工具或將擔綱。
中金公司宏觀組認為,鑒于當前CPI尚處上行通道中,銀行放貸沖動明顯等數項綜合不利因素的存在,因此政府在實際政策實施過程中“中性偏緊”的基調暫不會改變,但其也表示,如果通脹壓力進一步增加,年內加息的風險依然較大。
其實,最近央票發行利率高企明顯已經讓市場感覺到了加息預期的迫切,一年期央票利率最近一直維持在2.34%的高點,但渣打銀行全球研究經濟師李煒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央票利率高企或是央行加息前奏,但這種規律沒有必然性。
保增長Vs抑通脹
馬德倫在講話中提到了央行的兩個政策目標:保增長和抑通脹,對于二者的側重不同也就決定了央行一段時間內的貨幣政策走向。《中國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金融學理論指出,上述兩個目標在短期來看是有沖突的:在經濟處于擴張恢復期時,通脹率和利率都有可能上升,如果中央銀行不加息,很有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但是如果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失業率可能上升,經濟增長也會放慢。因此,實行雙政策目標的中央銀行往往需要在控通脹和保增長之間作出抉擇,而中央銀行對上述兩個目標的偏好,就決定了其后續的貨幣政策的走向。
(毛崇才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