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藥品零差價缺口30億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0-04-14 10:28
在現行“以藥養醫”體制下,藥品收入占醫院收入比例多少?執行藥品零差價后缺口多少?
一份“摸底”上海公立醫院收支情況報告已出爐——《上海市衛生總費用現狀分析》由上海市衛生局副局長夏毅牽頭,調研2002年—2007年上海市不同等級公立醫療機構經濟運行和財政補償情況。該報告還包括了社區醫院收支、公共衛生收支、藥品費用構成等分專題報告。
報告顯示,2007年上海醫療機構的藥品毛利為30億元左右,相當于財政補助收入的60%。如果實行藥品零加成,醫療機構需要彌補缺口在30億元左右。
加成峰值曾達34.3%
真正用于“消費”的藥,大部分由醫院“賣出”。
2002年到2007年,上海市醫療機構和零售機構的藥品費用比例平均為78.89%和21.11%。上海醫療機構藥品費用從2002年的88.05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175.07億元
其中,整體藥品加成率在2004年年到達最高峰34.3%,其后不斷下降,到2007年降到20.2%。而按等級分有不同下降比例,即三級醫院的藥品加成率從24%下降到17.8%,二級醫院則從35.2%下降到2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38%降到21.5%。
“這主要與2006年12月20日起,上海市執行藥品加成率不超過15%有關。”報告參與者之一、上海市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學者張崖冰稱。
上海市醫療機構總收入在上海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約為78%,即公眾的醫療花費主要“花”在了醫院,并主要集中在二、三級醫院。上海公立醫療機構結余在2007年首次呈負值,即整體水平出現虧損。
若按2004年的藥品加成率34.3%計算,2007年的藥品差價“損失”達20余億元。相當于全市醫療機構政府財政補助的55%。
如果上海醫療機構實施零差率,報告估算,醫療機構經費缺口在30億元左右。
測算藥事服務費
根據新醫改方案,取消藥品加成而減少的收入,通過增設藥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準和增加政府財政補助等途徑解決。報告對三種途徑可操作性給出了分析。
“如全部由政府財政補助補足,意味著政府財政補助要翻一番。” 報告主筆之一、上海市衛生局規劃財務處副處長金春林稱,這必將給各級財政帶來很大壓力。
僅就社區醫療機構, 2002年—2007年上海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政府投入增加了8.88億元,人員經費增加了10.62億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零差率導致的政策性虧損,如果用“政府財政增加醫院人員經費補貼”這一途徑估算——以2007年為例,政府約需增加投入12.27億元。
除財政拿錢外,可以通過調整護理床位診察和治療價格。“但這部分收入在醫療機構總收入中的比重低且呈一定的下降趨勢。”報告稱。
相比財政投入和醫療服務價格,藥事服務費屬于完全新增內容。對此報告也給出了估算。
如按照上海市2007年衛生部門(包括各級醫療機構)診療人次數、入院人數和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初步估算,若全部依靠藥事服務費解決,29.4億元的藥品加成收入,則相當于每診療人次收取16.6元的藥事服務費,而住院病人每日加收33.9元。
“若增設的藥事服務費全部由醫保負擔,會給醫保基金平衡帶來挑戰,若藥事服務費由百姓承擔,顯然會給百姓增加顯形就醫負擔。”金春林表示。
對此,金春林認為,從操作角度看,綜合考慮上述方案,即通過政府財政補助出一點,醫療保險分擔一點,藥事服務收費補一點和醫療服務價格提高一點,來彌補收入缺口。
醫院收支迷局
公立醫院補償重構的前提是厘清醫院收支,該報告也試圖給出相關變化圖。
上海市醫療機構含民營醫院(不含部屬醫療機構), 總收入從2001年的195.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450.4億元,年均增長速度為14.95%。
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在2002年—2007年的總收入年均增長14.83%,收入來源于政府財政補助、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三者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9.44%和14.55%、14.74%。
藥品仍然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如2007年,醫療機構總收入是390億元,政府財政補助、醫療收入和藥品收入分別是36.4億元、169.4億元和175.1億元(“其他收入”為9.5億元)。
醫院收入增長的同時支出也在增長。2002年到2007年公立醫療機構總支出年均增長18.30%,比收入增長快1.2%。其中,2007年總支出中97%左右為醫療和藥品支出分別占56%和39%。
報告稱,一方面政府財政補助分別僅能彌補三二一級醫療機構五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左右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財政補助的增加,遠不能彌補藥品差價損失。為此,報告認為公立醫院仍需加大政府財政投入。
一位醫改專家表示,無論是上海還是全國衛生總費用調查結論,數據都來源于“醫院自報”。 也正因為此,各地已陸續開展了精細化核算,即醫院醫療項目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如北京8家公立醫院試點,上海市新華、瑞金、中山醫院試點。
“完全沒有必要糾纏于醫療機構是不是虧,因為成本究竟多少合理,行政部門很難給出答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表示,“市場化的思維是讓醫療機構自己定價,價格合適不合適?由患者以及背后的醫保機構通過談判機制來定。”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