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HULU"爭奪戰背后的利益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一場蔓延了8個月的口水戰,背后是什么動因?
2010年3月,酷6創始人、CEO李善友高調宣稱“長視屏的競爭已經結束”,當時酷6宣布用2億元人民幣購買正版內容。
然而各方諸侯卻并不買賬,今年10月搜狐三季度財報發布會上,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稱其旗下的搜狐視頻才是長視屏領域的第一。其還有數據為證,全球互聯網流量監測機構comScore的報告顯示,搜狐視頻月度觀看次數高達12億次。
此后“長視頻”新貴奇藝也跳出來宣稱自己的“王者地位”。這家由百度和普羅維登基金共同成立的視屏網站認為,“流量固然重要,但客戶黏性更關鍵”。用戶在搜狐高清每次停留在的時長不超過3.8分鐘,這一數據僅為優酷的一半,不到奇藝的1/5。
事情的吊詭之處在于不久之前,土豆、優酷等以視屏分享為主的網站才是主流;仿佛一夜春風之后,瞬間就變成了長視屏網站之間的爭奪。一個證據就是,95%以上的中國網民“既不知道也不關心這個行業名詞”。
Hulu短時間地崛起,或許是最大的刺激。這家能夠分享各大股東原創資源的視屏網站,僅用了Youtube10%的流量,就獲得了美國視屏廣告市場33%的份額。雖然Youtube仍是視屏網站的全球老大,但其收入卻僅和Hulu旗鼓相當。
“誰成為長視頻之王,誰就能拿走中國視頻廣告市場最誘人的一塊蛋糕。”業內人士說,無論酷6、搜狐還是奇藝都并非爭一時意氣,而是背后有巨大的商業利益。
艾瑞最近的報告預測,2010年國內網絡視頻行業的廣告收入預計增長73%;這才只是開始,從2011年到2013年的這一數據仍將高達65%。這使得2013年中國的網絡視屏廣告市場規模達到110億元。
三國鼎立。國內長視屏領域已經形成了搜狐視屏、盛大酷6以及百度奇藝爭雄的格局,然而最后的王者卻只有一個。
競爭激烈程度在各方的只言片語中已經能感知一二,就在10月25日百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其CEO李彥宏特別強調:奇藝盈利可以晚一點,目前在于“積累目標客戶”。
“事實上各家都各有優勢。”上述業內人士說,在爭奪用戶眼球的流量時代,各大視屏網站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都是解決播放流暢度、片源的豐富度以及更新頻度問題。
酷6的王牌是正版,李善友在多個場合都曾強調“對70%熱門獨播劇”的壟斷地位。后起發力的搜狐則立足于加大內容豐富度,一方面花更多的錢購買更多的內容,另一方面利用自身渠道做更多的推廣。奇藝則著力于做好客戶體驗,其最近剛推出了基于iPad的視頻版本;其頁面晰度和流暢度都是奇藝著力追求的。
雖然被認為是Hulu學徒,其投資人普羅維登卻認為奇藝“與Hulu并不完全一樣”,普羅維登董事總經理童小幪指出,奇藝并不像Hulu那樣可以占有美國傳媒巨頭的內容資源,只是可以借力于百度的視頻搜索來查找相關內容。
但不同的努力,導向的都是“客戶黏性”。“那些長久停留的人,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到相關的廣告”。互聯網廣告業內人士稱。
comScore監測的數據顯示,人均時長前10位的視頻網站人均瀏覽時長均值是170.6分鐘;單劇平均市場排名前10位的網站均值是11分鐘。
根據艾瑞iUserTracker統計,奇藝上線后首月體現出對用戶的超強粘性,在人均單日有效瀏覽時間指標中居首位,搜狐居第二位。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