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個股

基金控盤疑似坐莊 持七星電子流通股近40%

鉅亨網新聞中心


持流通股近40% 華商、富國“聯手”打造牛股七星電子(90.00,-3.03,-3.26%)

隨著三季報的公布,令暴漲個股的幕后推手浮出水面。《中國經營報》記者對基金三季報十大重倉股進行統計后發現,單家管理公司旗下基金通過聯合持股,進而高比例控制流通盤的現象再度出現。

與此同時,基金“控盤”流通股也出現新的苗頭,即兩家機構在同一家上市公司存在聯合持股情況,從而使掌控的流通股比例超過40%。

華商“潛伏”七星電子


自今年7月初開始,從事集成電路行業設備制造上市公司——七星電子,成為市場的寵兒。該股從43.30元/股起步,在短短4個月內,一路上漲至86.50 元/股,漲幅接近100%。

三季度報告顯示,眾多基金成為七星電子的擁躉者。華商動態阿爾法、華商領先企業、富國天惠精選、富國天合穩健、華商盛世成長、富國優化增強債券、漢盛基金、華寶興業多策略增長等眾多基金紛紛入駐。

其中,華商系基金對七星電子的態度最為鮮明,旗下三只基金分別持有該公司15.91%、7.07%和3.49%的流通股,占總流通股比例的24.47%。

“這種持股比例明顯偏高,按照行業里的經驗,單一機構控制上市公司20%以上的流通股稱為中度控盤,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價的走勢,這顯然與基金宣揚的分散化投資背道而馳。”一位私募人士說道。

該人士稱,在行業內部一般將控盤10%至20%稱為輕度控盤,可以在短期內控制單只個股20%至30%的漲跌幅。前一段時間市場所說的漲停敢死隊,基本上就是這種操作模式。而控盤在20%至50%則稱為中度控盤,可以控制個股100%以內的漲幅,超過50%即成為高度控盤,如果能達到80%以上,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的左右股價走勢。

記者查詢交易所的交易異動數據發現,華商系基金早在七星電子上市之初便已潛伏其中。2010年3月16日七星電子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僅隔一天一家名為“機構專用”的席位便買入372.63萬元,以當時成交均價計算,買進數量約6.3萬股。

9月25日,又有兩家“機構專用”席位出現在龍虎榜上,買入金額分別為3429.43萬元和569.14萬元,約折合54.44萬股和9.03 萬股。4個交易日后,即3月31日的股東名單顯示,華商動態阿爾法基金和華商領先企業基金分別持有七星電子33.62萬股和24.79萬股。

當時與華商一起看好七星電子的還有泰達荷銀系基金,其中泰達荷銀宏利、泰達荷銀價值、泰達荷銀紅利先鋒合計持股77萬股。不過該系基金很快便撤了出去,而華商則堅持了下來。

到了行情啟動前夜的6月30日,股東名單中只剩下華商的兩只基金——華商動態阿爾法和華商領先企業,合計持股388.95萬股,占流通股的比例為23.49%。此后七星電子展開一波波瀾狀況的牛市行情,股價由6月30日的45元/股收盤價一路漲至87.90元/股。

富國、華商疑似同盟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那么七星電子無疑將成為華商系基金一個可以自傲的經典投資案例。然而記者發現,在七星電子上漲過程中,扮演推動者角色的似乎另有其人。

9月13日,七星電子股價已連續兩日漲停,當天公布的龍虎榜席位顯示,有兩個“機構專用”席位分別買進4386.15萬元和1481.84萬元,合計5867.99萬元。以當時股價計算約買進80萬股。

據了解,在行情啟動前的中期報告中,富國旗下基金并未出現在股東名單中,而到了9月30日,其旗下的富國天惠、富國天合、富國優化、基金漢盛(1.442,-0.05,-3.09%)4家基金卻同時現身,總持股達到225萬股,占流通股本的13.62%。與華商動態、華商領先、華商盛世三只基金持股相加,控制的流通盤達到38.09%。

“一家基金公司在單只個股上持股達到20%以上,確實有點高。”德勝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塞春說。

如果僅僅是在七星電子一只個股上,華商和富國的雙雙重倉,被認為只是種巧合的話,那么它們在另一只個股諾普信(30.24,-2.26,-6.95%)上的聯袂出手,便無法“碰巧”來解釋了。

記者統計發現:在2010年三季度基金公司持有流通股比例超過12%的12家公司中,七星電子和諾普信是僅有的兩只同時被兩家基金公司高度控盤的個股,而這兩家公司便是華商和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從事農藥制劑的諾普信,也是今年下半年以來股價表現相對出色的一只個股。從7月5日的股價低點22.18元/股算起,目前已上漲至33.64元 /股,股價漲幅約為52%。三季報數據顯示,該股是富國旗下基金持股比例相對較高的一家上市公司。其中富國天合、富國天益和富國通脹通縮主題持股占流通股本比例分別為9.57%、5.26%和1.8%,合計16.63%。

與此同時,華商領先企業基金也出現在該股流通股東名單中,持股587.42萬股,占流通股本的9.07%。與富國旗下基金持股相加,合計占總流通股本的25.7%。

高控盤策略暗藏風險

伴隨著高控盤策略,華商系基金的凈值表現同樣引人注目。來自易天富基金投資分析系統的數據顯示,2010年1月1日至11月11日期間,華商盛世成長以43.44%的凈值增長率,在滬深兩市838只各類型基金中位居第一。這一成績,讓有“基金一哥”之稱的王亞偉也自嘆不如。在同一時期,王亞偉掌管的華夏策略精選和華夏大盤精選,凈值增長率分別只有35.17%和32.55%,屈居第二和第四位。

業內人士指出,華商盛世成長的勝出,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華商系基金的聯合控盤策略。以七星電子為例,當今年6月下旬該股還處于探底過程中時,華商系的動態阿爾法、領先企業兩只基金率先埋伏,并控制了23.49%的流通盤。隨后,七星電子展開翻倍行情,到9月30日公布季報時,華商盛世成長已買入 57.72萬股,占流通股本的3.49%。僅此一項投資,便為華商盛世成長在隨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帶來至少1400萬元的收益。

盡管這種策略為華商系基金凈值增長帶來很多好處,但業內人士擔心一旦出現個股利空時,也會造成無法規避的損失。“高控盤的風險在于,一旦個股利空出現,基金的撤出不可避免的會加劇個股的下跌,這與管理層當年推出基金,希望基金充當市場穩定器的初衷背道而馳。”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員表示。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