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城鎮每年需安排就業2,400萬人
鉅亨網新聞中心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布報告稱,中國內地每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2,400萬人,實現充分就業將是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
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5月20日報道,中國內地每年城鎮需要安排就業2,400萬人,按城市化率計算,農村轉移城市的就業人口年均凈增1,000萬。因此就業面臨來自城鄉雙重壓力,新增勞動力與失業人口相互交織,實現充分就業將是長期面臨的艱巨任務。這是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對中國就業形勢的基本判斷。
該課題組19日在此間舉行的“中國人口與發展咨詢會”發表的《中國勞動力變動趨勢及判斷》報告稱,中國是世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超過歐洲人口總和。目前勞動年齡人口規模龐大,勞動力供給優勢將繼續保持。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于2013年、2021年均達到9.26億的雙峰。
報告指出,由于人口城鎮化水平低,勞動力就業結構落后于產業結構。2008年全國人口城鎮化水平為45.7%,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勞動力就業結構落后,第一、二、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為39.6%、27.2%、33.2%,明顯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勞動力性別結構均衡,年齡結構趨于穩定。2008年男性勞動力占50.06%,女性49.94%,女性就業率73%,居世界前列。勞動力年輕化特征明顯, 勞動力受教育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勞動力為79.4%,高中程度為13.4%,高等教育程度僅為7.2%。
報告強調,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勞動者報酬比重偏低,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不斷下降,從2002年的50.81%下降為2006年的40.61%,而一般國家在54%-65%之間。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率為35.3%,美國為70.1%,印度為54.7%。居民消費不足掣肘中國經濟發展。
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5%,遠低于發達國家75%的平均水平,而過度依賴勞動人口數量和低成本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必須通過提升勞動力質量應對勞動力規模減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實現勞動力從低成本型向高質量型戰略轉變。
為此,報告建議:實施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戰略,深度挖掘未來二十幾年的人口紅利。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最大限度控制和減少傳染病、職業病和地方病,形成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均等化體系;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延長義務教育年限、促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高中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在職人員培訓,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勞動力隊伍,不斷提升勞動者的受教育年限。
同時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完善促進就業、鼓勵創業、扶助失業等系列相關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促進跨區域勞務協作和國際勞務輸出,健全就業援助制度。
以“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視角下的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主題的“2010中國人口與發展咨詢會” 由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辦。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以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口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將就當前人口發展領域的熱點問題進行3天的研討交流。
(程曦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