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美國《商業周刊》:這是華爾街自省 啟動自身改革的最佳時機

鉅亨網編譯呂燕智 綜合外電


高盛(Goldman Sachs)(GS-US)執行長Lloyd Blankfein,即將在美國時間周二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接受國會議員的嚴厲質詢。

儘管目前市場對詐欺事件感到風聲鶴唳,美國《商業周刊》卻認為,高盛案所能喚起的金融業省思有限,而只要風頭一過,高盛這間美國最會賺錢的投資銀行,仍將延續其輝煌地位,繼續創造大筆獲利。


最新出的美國《商業周刊》封面文章中表示,僅憑民事訴訟與國會的嚴厲指責,都不足確保這家具龍頭地位的金融業者,今後將沿著正確的經營道路前行。

不過,該媒體呼籲,此時卻是華爾街該重新審視行為標準的最佳時機。

2007年初,高盛為對沖基金公司Paulson & Co設計了名爲Abacus 2007-AC1的商品,目的就在作空房貸市場。這項投資商品導致債券發行公司ACA與IKB德國銀行分別損失了9.5億與1.5億美元。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控高盛,在商品設計上圖利Paulson並且未對客戶充分揭露訊息,並因此涉嫌詐欺。

事實上,近年來金融業的詐騙行為比比皆是,《商業周刊》形容這是個沒有英雄的舞台,即使受害者可能也不值得同情。舉例來說,德國IKB銀行2007年中向大眾推銷的證券,到了當年底就如同廢紙般不值錢,而該銀行前任CEO上個月才在德國遭到起訴,主因就是在銀行倒閉之際,他還依然對財務狀況撒謊。  

《商業周刊》表示,造成次貸風暴這起大災禍的主角是衍生性金融商品,這些産品本身並不邪惡,但是卻甚少受到監管。

當周二Blankfein於聽證會作證時,他可能會提出一項讓人吃驚的辯解:高盛自身也因Abacus商品而虧損。高盛法律顧問Greg Palm 之前曾表示,高盛因Abacus損失超過1億美元。但由於高盛絕不會公開內部投資交易明細,因此也無法確認其真實性。

《商業周刊》文末表示,在此時爆發高盛詐欺案,或許並非全然是壞事。因為在SEC起訴高盛之前,金融市場已回升至一定程度,投資人再度追逐高風險商品,而金融業又開始發放鉅額獎金。因此,或許此時正是華爾街該大刀闊斧,展開自身的改革最佳時機。

文章標籤

高盛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