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黑天鵝〞 極端風險基金漸受歡迎
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Taleb以"黑天鵝"效應 比喻金融市場的極端風險
即便美股歷經了10年熊市、2年多的金融動盪,仍有許多投資人對市場感到憂心,遂積極投資公債(殖利率下滑)、黃金(續漲)等避險資產。
但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同時也有為數不少的投資人信奉「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黑天鵝理論(black swan theory)。
這些人不但樂見股市震盪,還積極為此調整資產組合。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人與金融機構,還趁勢推出了「黑天鵝」事件的投資產品。
這個名詞廣為人知,係拜賜於投資家Nassim Nicholas Taleb 2007年的暢銷書《黑天鵝效應》。
他的立論是,西方人原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的,直到探險家在澳洲發現黑天鵝,因此主張「任何事都有可能」,而且比想像更常發生。
以金融市場為例,「黑天鵝」造成市場的極端行情,譬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2001年911恐怖攻擊與2008年金融海嘯等。
「黑天鵝」策略的基本概念是:把多數資金放在極安全的地方,只把一小部分--約10%--資金,投入可能在市場恐慌時暴漲的選擇權合約、或其它投機性商品。
像前年的雷曼兄弟倒閉破產事件,便讓實行該策略的基金大賺一筆。Taleb擔任顧問的Universa避險基金,2008年獲利逾1倍。
據估算,目前有20家避險基金奉行黑天鵝理論,大多是在過去18個月成立。一般而言,投資人不會把「所有」資金投入此類資金,但近來,比重已有所提高。
一般投資人,接觸類似「極端風險」策略的機會也有所增加,如PIMCO就有相關基金產品。
因應極端事件的傳統思維,是儘量「多元化」配置資產。但從金融海嘯的經驗得知,當所有市場同步下跌時,再分散化的資產配置都沒用。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