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風暴提前上演 A股迎大考
鉅亨網新聞中心
短短17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就公告了188起大股東減持事件,共涉及套現金額高達近百億元,10月份,兩市共有近4000億元的解禁洪峰來襲,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的減持風潮已經暗流涌動。
據北京商報9月30日報道,短短17個交易日,滬深兩市就公告了188起大股東減持事件,共涉及套現金額高達近百億元,這波中報收官后開始的減持風暴似乎絲毫沒有消減的意思。接下來的10月份,兩市共有近4000億元的解禁洪峰來襲,環比9月驟增六成;而到11月份,創業板又將迎來IPO原始股解禁潮。種種跡象表明,新一輪的減持風潮已經暗流涌動。
A股狂刮減持風暴
隨著8月底中報披露工作的結束,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便開始了一波聲勢浩大的減持潮,滬深兩市幾乎每天都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減持公告,減持密度此前少見。進入9月份以后,這種減持勢頭非但未減弱,反而還有漸猛之勢,上市公司頻繁扔出減持的重磅炸彈。
百億套現集中井噴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盡管中間有三天中秋小長假休盤,但截至昨日,滬深兩市仍有39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大股東及高管減持公告。這39家公司共發生188筆減持事件,涉及的減持金額高達93.35億元。
這意味著,39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近期從股市里一共套現了近百億元的真金白銀,而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也似乎成為了大股東的提款機。盡管這些減持公告包含的減持事件有的是陳年舊賬,但不可否認,9月是上市公司減持的密集期。
從減持的情況來看,遭股東“提款”最頻繁的是榮信股份和滄州明珠等個股,而遭受減持額度最大的則是近期一直因百億巨額再融資而備受質疑的京東方A,就在京東方A定向增發的前夕,公司幕后的大股東劉益謙選擇了“逃亡”。9月21日,京東方A公告稱,前一次參與公司非公開發行的法人股大王劉益謙旗下的上海諾達圣在6月10日-9月20日期間出售了公司股票4.14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據記者估算,劉益謙此次減持累計套現高達12.6億-14.9億元。此外,包括海南航空在內的25家公司共發生減持額度過億元的26筆減持。
控股股東成“帶頭大哥”
意外的是,從減持的情況來看,與中小股東套現行為不同,此次參與9月減持風暴的甚至還出現了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第一大股東的身影。武漢控股、烽火通信、斯米克、澳柯馬等公司持股比例超過50%的控股股東也大舉減持公司股票,紛紛將上市公司當成股東“私人銀行”的提款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9月減持風暴中,大股東減持的方式中鮮有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的,而是直接通過二級市場大舉拋售。9月公告的188筆減持事件中,只有中航三鑫等4家企業大股東和高管的8筆減持是通過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進行的,其余的減持均是直接通過二級市場完成。大股東的這種減持方式也直接影響相關個股的走勢,以中體產業為例,在6月10日-9月20日劉益謙減持期間中體產業股價大破3元關位,最低下跌至2.7元,區間跌幅一度接近三成。
創投公司擔當主力
大股東和高管作為公司信息的掌控者,為何要集中在此時大舉減持?是對公司未來不樂觀,還是對后市行情充滿悲觀情緒?
一些市場人士認為,從減持公告的發布情況來看,這波減持潮的主力集中在今年中報發布之后才露出頭角,這種減持思路無非是想借上市公司漂亮的中報業績披露后,等待中報行情的大幕一拉開,他們便趁機逢高減持。不過,他們減持的目的并不見得是不看好公司未來的發展業績,更多的可能是他們本來就抱著一種獲利了結的心態。
從同花順iFinD統計的減持方成分來看,雖然減持大軍中甚至出現了不少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第一大股東的身影,但整體情況而言,創投公司在這輪減持風暴中卻是絕對的主角,他們才是減持大軍的主力。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減持大軍中,僅僅從法人股東的名稱上可以看出有創投概念的減持單位,占據著188個減持交易單位中的將近70個席位。
新一輪減持潮恐再起
就在上市公司大股東大張旗鼓地高額減持之際,滬深兩市另一股暗流也在蠢蠢欲動:高管辭職也在悄然增加。而11月又將迎來近4000億元的解禁洪峰,不少投資者擔心,新一輪的減持潮正在升級中醞釀。
10月再降4000億解禁“洪水”
據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統計,10月份,滬深兩市將有60家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按照最近的價格計算,這批解禁股的市值合計達到了3999億元。而統計數據顯示,9月份的解禁市值才只有2504億元,10月份解禁量的同比增幅達到了近六成,為今年以來僅次于1月份的第二高月份。剔除國慶長假,10月份的實際交易日只有16個,日均限售股解禁市值達249.33億元。
從解禁成分來看,非股改限售股解禁市值占到全月解禁市值的94.7%,大于9月份的91.9%。數據顯示,首發、增發配售、定向增發部分解禁市值較9月份增長54.9%達到3787億元,而股改限售股解禁市值為212億元,較9月份增加4.76%。
根據統計數據,10月份解禁壓力最大的兩只個股均是超級巨無霸,分別是中國神華和農業銀行。據悉,10月11日,也就是國慶長假之后的第一個交易日,中國神華145億股的巨額限售股解禁,約合解禁市值超過3200億元,解禁后中國神華將基本實現全流通;農業銀行首發向機構配售的50億股也將于10月15日上市流通,屆時其流通盤也將增加50%。
創業板成高危“堰塞湖”
去年10月31日是中國創業板正式掛牌交易的日子,這也意味著,在過完一年周歲生日的同時,創業板也將自此迎來一波IPO原始股解禁潮,而在這波解禁洪峰的匯集之下,創業板也將由此形成一座高危“堰塞湖”。
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從11月1日開始,整個11月份共有43家創業板公司有限售股解禁,其中包括早期上市的創業板元老們的IPO原始股和創業板新秀的機構配售部分。據統計,這批解禁股的數量有12.94億股,而目前該部分股票的流通盤總量只有13.33億股。這表示11月份的解禁潮來臨后,相關創業板上市公司的流通盤增加將近一倍。11月份的創業板很可能將成為一座容納限售解禁洪峰的高危“堰塞湖”。
個股方面,11月創業板解禁壓力最大的是樂普醫療和華誼兄弟,兩股解禁股數雙雙過億,解禁日均為11月1日,其中樂普醫療解禁3.37億股,按昨日收盤價計算折合市值84.5億元;華誼兄弟解禁1.36億股,折合市值40.4億元。
此外,統計還顯示,10月也有7只創業板次新股的網下機構配售部分解禁,屆時這7只的流通盤也將增加20%以上,其中國聯水產解禁股數最大,解禁1600萬股,折合市值約2.4億元。
大批高管辭職疑為減持開路
解禁洪峰到來之前,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又漸成氣候。今日,滬深兩市又有綿世股份等新的上市公司發布高管辭職公告。實際上,近段時間以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案例突增之勢明顯:9月27日,滬深兩市共有4名上市公司高管辭職;昨日,滬深兩市同樣也有4家公司發布高管或核心技術人員辭職的公告。
而另外一項信息顯示,有媒體統計,截至9月14日,已經有24家創業板公司的40名高管先后在任期內提前辭職,包括董事、獨立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據悉,這些辭職的高管們基本上都是“手持重股”的原始限售股東。以賽為智能董事周嶸辭職為例,周嶸于4月份向公司遞交了辭呈,而他手中目前持有賽為智能的限售股679萬股。
這些持有大量上市公司股票的高管辭職的動機何在,似乎又一次牽動市場的敏感神經。一直以來,上市公司高管辭職都被認為是為了今后的減持開路,因為大部分上市公司內部均有規定高管在任期內不得出售公司股票。因此,目前市場上此起彼伏的高管辭職潮,再結合即將到來的兩市限售股解禁洪峰,在分析人士看來,顯然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號。
A股如何“防汛”
明地里,大股東減持公告在9月集中井噴;暗地里,巨額的解禁壓力之下高管紛紛離職,大股東套現的暗流開始涌動,接下來的A股市場將面臨什么樣的風險和壓力?投資者又該如何應付以安然度“汛”?
創業板不宜戀戰
盡管11月份解禁的創業板股票只有43只,但如果減持潮一起,這43家公司將引起示范效應帶動創業板整體下行,投資者不宜在“非常時期”戀戰創業板。
大同證券分析師付永翀認為,創業板本身就是此前市場公認的造富兵工廠,其發行價和發行市盈率雙高的事實,低廉的持股成本使得IPO原始股的股東們動輒獲得上百倍甚至高達數百倍的高額回報,他們減持的熱情或許會非常高。
“11月份解禁的創業板原始股主要是中小股東的持股部分,這部分股東由于持股數量小,對公司事務參與權有限,因此忠誠度很值得懷疑,高額利潤之下難保不產生大幅減持的沖動。” 付永翀說。
同時付永翀提醒,如果某些個股因減持出現大幅下跌,整個創業板很可能會受“傳染”跟隨下跌。而且在解禁之前,由于心理效應,普通投資者也會有一波“逃離潮”,投資者應注意這方面的風險。
規避“創投”減持風險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創投入股上市公司的模式就是在IPO前提前入股,他們的目標是為了獲得IPO發行成功后的暴利。而正是這種暴利的客觀存在,一旦創投手中的IPO限售股解禁,他們減持的熱情會非常高,多會選擇獲利了結。因此,創投公司往往是減持的“急先鋒”,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9月公告的188筆減持事件中,創投占比將近四成。
分析師建議廣大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仔細甄別解禁洪峰的成分,如果其中創投公司解禁量較大,則往往意味著風險越大。因此投資者應想辦法規避創投公司減持帶來的風險。除了創投外,投資者還應該對一些持股數量比例占股本不高的原始自然人股東注意防范,這些人在上市公司中處于比較尷尬的地位,而且事實也證明,他們也可能成為減持大軍中的重要力量。
風險提示
四季度關注三條風險主線
今日交易結束后,滬深兩市將進入四季度的演繹。而除了要防范限售股解禁洪峰的減持風險之外,步步高升的CPI、形勢不明的地產調控或許將是接下來決定整個四季度A股走勢的兩大主旋律,同時,四季度基本面恐將對A股形成不利影響。
風險一:加息
隨著央行2008年底開閘放水以來,CPI數據由負轉正,并且幾乎是隨著宏觀經濟的復蘇步步高升,加息預期也越來越明顯,而今年年初,受加息陰影籠罩的A股一度大傷元氣。就在中秋節前,一波加息的假傳言同樣也讓A股下調不少。
事實表明,央行貨幣政策從來都是A股重要風向標,分析師提醒,這種風向標作用不但過去如此,今后也將長期如此,而這一重要決定權,都取決于CPI數據。目前宏觀經濟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CPI數據上漲了3.5%,創下了最近22個月以來的新高,而且不排除今后進一步走高的可能。
風險二:地產調控
今年的市場行情表明,由于地產牽扯行業眾多,因此每一波地產調控都將引起一波股市的下跌。今年4月份地產調控政策突然加碼頻出重拳,A股市場也因此“長病不起”,持續萎靡了兩個月才逐漸恢復元氣。
昨日晚間,銀監會將首套商品房貸款首付比例由之前的20%提高到30%,而同時全面停止三套房貸款。這也標志著新一輪的地產調控政策再次開啟。在市場人士看來,昨日出臺的地產信貸新政必將再一次引發股市震蕩,至于接下來政府還會有哪些新政出臺,目前尚不確定,這些也是隱藏在四季度的最大潛在風險之一。
風險三:宏觀底部風險
如果說貨幣政策和地產政策是決定四季度行情的兩大主線的話,那么宏觀經濟基本面對A股的影響也絕對不容忽視。
“現在比較擔憂的是,四季度宏觀經濟會是個低點,這一點在市場上基本已經達成共識。”對于四季度行情,大同證券分析師李學穎認為,雖然目前宏觀經濟基本面對股市的影響有減弱之嫌,但絕對不應該忽視這一因素,因為股市不可能長期脫離基本面出現單邊行情。
(吳蘭蘭 編輯)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世華財訊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若資料與原文有異,概以原文為準。
世華財訊資訊中心:editor@shihua.com.cn 電話:010-58022299轉235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