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新華保險轉型挑戰:非議中的定力考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13 15:30
和訊保險消息9月12日,新華保險公告稱,該公司今年前8個月完成原保險保費收入834.6億元,同比下降2.5%,依舊保費收入負增長勢頭依然在延續。行業整體高歌猛進、市場排名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深處轉型攻堅階段的新華保險何去何從,依舊是行業關注焦點。
轉型壓力:保費負增長中的求索
進入2016年下半程,新華保險依舊沒有扭轉保費負增長的勢頭,乃至有消息稱新華保險已跌破市場前十位。實際上,按照中國保監會網站公布的人身保險公司今年1-7月原保費收入排名榜,新華保險排名第7位;規模保費居於行業第10。
無論是新華保險新任董事長萬峰的連續轉型表態,還是新華保險諸多市場表現,均在訴說這家曾經的行業前三壽險公司正在轉型攻堅,「按照新准則,新華保險已連續三年保費收入超過千億平台,今年之所以出現2%左右的負增長,完全是加速戰略轉型、優化業務結構的結果,是預期之中和自身掌控的結果,外界並沒有必要對此過分擔憂。」新華保險相關負責人如是表述面臨的負增長問題。
據悉,早在今年初,新華保險確立了「規模穩定、價值增長、結構優化、風險可控」的總基調,轉型升級是公司發展的重心所在。新華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其目前的轉型發展之道可以總結為「六降六增」,即保費降、價值增;「三高」降、「保障」增;躉交降、期交增;退保降、續期增;人力降、效率增;產能降、件數增。在保費小幅度下降的另一面,新華保險的新業務價值實現了同比18.1%的增長。在這個「一降一增」的背後,是新華保險的業務結構調整的體現。
轉型路徑:壓縮「三高」產品聚焦保障型、期交類產品
轉型路上,八仙過海。對於大型壽險公司而言,大力發展保障型產品和期交產品,聚焦個險似乎成為一條轉型共識之路。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上半年,新華保險則大幅壓縮「三高」產品銷售,加大健康、醫療等保障型產品銷售力度,「例如其一款銀代渠道高現價產品保費較2015年同期減少75.3億元」新華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和訊保險,2015年新華健康險實現保費收入53.6億元,同比增長49.0%。
原因不多說,可極大提升壽險公司的利潤水平和價值水平。太平洋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傳統險和健康險等保障型產品占比的增加對公司未來的利潤水平有着積極影響,一方面該類產品以保險保障為賣點,利率敏感度較低,利率下行環境給保費收入帶來的壓力較小;另一方面,該類產品大都非高現價產品,與其他理財產品的競爭性低,投保人看中的是其健康養老方面的保障功能,而非單純的理財收益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在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時出現集中退保的情況,降低退保率,提升保險公司利潤水平。
值得關注的還有,轉型路徑之下,2016年上半年新華退保率已經進入下降通道。數據顯示,上半年退保率4.5%,較去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退保金同比大幅減少32.0%。與此相對應的是,新華保險續期保費增速由負轉正,同比增長6.1%。
轉型初體現:保費結構+產品結構漸變
壓縮「三高」,提升保障的同時,新華保費結構上有着「躉交降、期交增」的表現。數據顯示,上半年新華保險新單躉交業務縮減了近80億元,而首年期交業務保費收入135.9億,較去年同期增加42.8億,增幅達45.9%。整體躉交業務占新單的比例由2015年76.3%下降至61.9%,期交業務占新單的比例由2015年的23.7%提升至38.1%。
其中,銀代渠道最為突出,該渠道躉交業務同比下降28.1%,期交業務同比增長70.4%。個險及服務經營渠道則呈現進一步聚焦期交業務發展的態勢,躉交業務分別同比下降9.0%和37.0%,期交業務則分別同比增長37.4%和45.1%。
如果說保費結構的變化和調整是表象。那麼,轉型核心還是在各個業務部門的微觀執行層面。「未來幾年內,新華保險會實現若干個優化,包括優化產品結構、優化保費結構、優化年期結構、調整費用開支結構和優化利潤結構。」上述新華負責人告訴和訊保險。
其中,優化產品結構最值得注意。對於保險公司來說,產品的導向對於公司未來多年的發展方向會發揮決定性作用。但在金融市場化改革以及綜合經營的趨勢越來越明確的背景下,保險的理財功能對於一些消費者具有相當誘惑力,保障功能如何回歸並喚起市場需求,進而發揮出市場影響力,這確實是一個難題。
據悉,新華保險2016年主推的保險產品無一例外都是純保障型產品。「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回報不斷下降的趨勢下,增加保障型產品、減少理財型產品是最佳選擇,這樣投資端的壓力就會大大減輕,保險公司也不用為了實現投資目標而承受過多的風險。」新華保險總精算師龔興峰如是闡釋新華產品邏輯。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