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關於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9-20 18:10


編者按:9月5—6日,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中國中共黨史學會、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在成都聯合主辦第三屆全國黨史文化論壇。此文是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着重就文化自信的幾個重大問題在論壇上發表的主旨演講。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七一」重要講話)。他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這種自信,來自於哪里呢?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就是總書記所強調的「四個自信」。圍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重要論述,本文着重就文化自信的幾個問題,作一探討和研究。

一、重大命題與理論創新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理論是實踐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繼黨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三個自信」之後,將文化自信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2]。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提出的一個新的重大命題。它的提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推進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鞏固和完善的必然結果,是我們黨的文化理念不斷升華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那麼,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提出文化自信?他所特指的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深刻認識和把握這個重大理論創新的重要意義?

2016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0]總書記第一次將「文化自信」與「三個自信」並列,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的格局。在「七一」重要講話中,他又重申「四個自信」,並在「四個自信」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性下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問題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既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決心和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是什麼呢?他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11]從總書記講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從三個層面來論述「文化自信」的基本內涵的,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個內涵包括歷史、現實、未來三個方面: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歷史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對歷史沉淀的文化積累有客觀清醒的認識;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生命力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相信它們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經受住各種考驗而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三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有強烈的認同感、自豪感,相信堅持、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能夠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強調「文化自信」,其思考問題的立足點和着眼點在哪里呢?


一是立足和着眼於中華民族的根基。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她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曲折沒有中斷,這是世界歷史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所不可比擬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它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

二是立足和着眼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豐厚土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繁榮顯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旺盛活力。我們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三是立足和着眼於革命文化的精神價值。革命文化是黨和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奮斗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包括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它們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革命文化對於教育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對黨的信心信念有重要作用,對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有重要作用。

四是立足和着眼於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主導地位。對一個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決定着自己的前進動力與未來走向。任何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必須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五是立足和着眼於中華文明與世界各種文明的交流互鑒。世界歷史表明,任何一種文明發展,必須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借鑒,在借鑒中發展。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開放、包容、兼收、融合精神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中華文化要發展繁榮必須走向世界,既發展自己,又貢獻和造福人類。

實踐呼喚理論指導,時代需要思想引領。文化自信作為理論創新的重大命題,與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文化問題的論述和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於文化問題的思想成果是一脈相承的。文化自信來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歷史,來自於社會主義500年的價值追求,來自於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不懈奮斗,來自於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直面中國現實和未來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它創造性地回答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什麼樣的文化支撐的問題,正確解決了中華文明如何繼續發展前進、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問題。

二、時代價值與實踐意義

思想合為實而生,理論合為勢而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要提出「文化自信」、為什麼能夠提出「文化自信」?這是實踐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形勢變化的客觀要求。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它的精神實質和精髓要義,我們必須從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去領會,從世界局勢與時代潮流的大視野中去領悟,從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中去考量,從中國近代歷史的演變中去思考。

第一,命題提出的世界背景。放眼世界局勢,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特征日益突出。隨着世界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我國作為世界多極中的重要一極,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世界影響力顯著擴大。同時,也面臨「修昔底德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由於社會制度差別、意識形態對立和利益訴求不同,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圖謀,加之經濟全球化的加速推進,空前強化了全球范圍的開放性和關聯性,導致世界各國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等問題愈加突出。而文化多樣化的持續推進和社會信息化加快了文化的傳播速度,轉變了文化的傳播方式,導致世界思想文化相互激盪。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文化的競爭,最終勝敗則取決於文化軟實力。

第二,命題提出的國內背景。縱觀國內形勢,戰略機遇期與改革攻堅期疊加、發展黃金期與矛盾凸顯期交織。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轉折、大開放、大發展,創造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徹底擺脫了被開除出球籍的危險,大踏步趕上了時代潮流,實現歷史性跨越,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現代化的推進,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中走過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所走過的道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將長時段的各種矛盾壓縮在短時間里集中暴露顯現,所以我們面臨的各種問題也是前所未有的,黨中央對現階段我國國情的基本判斷是「三個沒有變」,即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個判斷是准確的。因此,現階段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仍然十分繁重艱巨,改革進入攻堅期,發展進入關鍵期,社會矛盾進入多發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如何解疑釋惑、凝聚社會共識,如何處理好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引領社會思潮,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社會正氣,如何激濁揚清、正本清源,所有這些都亟待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

第三,命題提出的黨的狀況的背景。聚焦黨內情況,「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嚴峻而現實地擺在全黨面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着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我們稱之為「四大考驗」。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我們稱之為「四種危險」。黨要長期執政並為人民執好政,還需要解決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兩大歷史性課題。古人雲:「戒之以禍,不若喻之以理;喻之以理,不若悟之以心。」[12]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而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涉及黨的建設方方面面,但最基礎的是政治思想建設。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下,總書記從對世情、國情、黨情和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把握中,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國家要走在時代前列、黨要保持持久活力,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必須依靠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由此提出文化自信的重大命題,高度強調了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二是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穩固基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17]在一個社會的文化資源里起中軸作用的,是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關鍵,文化自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當今世界,不少國家竭力搶占價值觀的制高點,鼓吹自己價值觀的「普世」意義,因而堅信和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為重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來自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來自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來自於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吸收借鑒。可以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源於文化自信,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度自信,才能更牢固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文化自信是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競爭越來越激烈,不僅表現為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競爭,也表現為更深層次的軟實力競爭。物質硬實力不行,這個國家可能一打就敗;而文化軟實力不行,這個國家可能不打自敗。文化軟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一個民族要充滿生機活力、實現繁榮富強、提高國際影響力,就必須充分發揮文化的強大力量。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首先必須努力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即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開展文化創造與創新,推動對內具有凝聚力、規范力、號召力,對外具有吸引力、競爭力、輻射力的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只有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堅不可摧、穩如磐石,才能在世界文明進程中閃耀生生不息、日日俱新的光芒。人必自信,方能使他人信之。要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掌握話語主動權,借助文化傳播向世界闡明和宣介中國發展的獨特價值與核心理念,展示中國歷史深厚底蘊、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必須仰賴於文化自信。只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度自信,我們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盪中站穩腳跟。

四是文化自信是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有力武器。當今世界紛繁復雜,正處於信息大爆炸、信息傳播大變革時代。多元文化的強烈碰撞、社會的急劇轉型,使人們在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表現出更多的困惑,呈現出精神空虛、價值虛無、享樂拜金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信息化、網絡化的普及,在便捷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的同時,也為各種不良文化滲透提供了渠道,使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戰,影響到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可謂是,窗子打開了,新鮮空氣進來的同時,蒼蠅、蚊子也進來了。拿破侖說過,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18]。他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意識形態領域斗爭要敢於亮劍。而文化自信就是我們最鋒利的劍。只有對共同的文化傳承、文化價值、文化血脈、文化取向上的成熟理性的自覺,建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在全球化、現代化浪潮中堅守意識形態領域陣地,抵御腐朽、有害、不良文化沖擊,不斷實現自身的完善、創新與發展,在對外交流和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從黨史領域來看,由於多種原因,歷史虛無主義大行其道,所謂重評歷史之風肆意泛濫,形勢嚴峻,影響惡劣。我們必須牢牢掌握住「文化自信」這個有力武器,對歷史虛無主義旗幟鮮明地予以堅決回擊,對正常學術探討予以支持鼓勵,確保國家政治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三、內在結構與邏輯關系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整體不等於部分的簡單相加,系統不等於部分的簡單組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得益彰,形成緊密聯系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構成有機統一的科學整體。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理論特色,必須全面把握「四個自信」的內在結構和邏輯關系。「四個自信」的內在結構具有什麼內涵呢?

第一,道路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19]。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五大建設、一個奮斗目標。道路自信是對當代中國選擇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就、中國道路展現的優越性、民族復興展現的光明前景的高度自信。堅定道路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第三,制度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22]。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根本政治制度、三個基本政治制度、一個法律體系、一個基本經濟制度、四個具體制度等。制度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力保障人民主體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美好、實現民族團結進步、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自信。堅定制度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第四,文化自信強調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3]。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革命文化、一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有力精神支撐、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提振民族精神、傳播中國聲音的高度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有力展現中華文明、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四個自信」之間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邏輯關系。

第一,「四個自信」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也是實踐的選擇。實踐產生理論,理論反過來又指導實踐;經過理論不斷指導完善、在實踐中反復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則上升為制度;道路、理論、制度經過不斷鞏固、升華,內化於心,轉變成文化,文化又滲透於道路、理論、制度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途徑,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支撐,四者構成一個相互關聯和相互滲透的有機統一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鮮明特色。

第二,道路自信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實踐基礎,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基本前提。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我們黨成立以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由之路。道路自信有力促進了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它們的生成、豐富和發展提供了實踐基礎和基本前提。離開對道路的高度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就會失去現實依據,根本不可能形成和發展。

第三,理論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領,為其他三個自信指明航向。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在實踐和理論上不斷探索,用發展着的理論指導發展着的實踐。理論自信能促進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能更加有效引導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正確方向,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思想基礎,為道路自信的合理性、制度自信的規范性、文化自信的自覺性提供科學論證,有力促進道路自信的正確拓展、制度自信的完備有效、文化自信的傳承發展。離開對理論的高度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會失去思想基礎,就會迷失前進方向。

第四,制度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的具體展現,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可靠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特色鮮明、富有成效,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解決中國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完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制度自信具體表現着、規范着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沒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就缺少有效依托,就會失去可靠的保障。

第五,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內在要求,為其他三個自信提供精神支撐。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更基本的力量,使道路自信更有動力、理論自信更有理性、制度自信更有保障。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缺乏底氣、難以支撐。文化自信是更深沉的自信、更廣泛的力量,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沉淀於中國人的一切活動、領域和方面,影響廣泛而深遠。文化自信是更持久的自信、更深厚的力量,使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發自內心和心悅誠服。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與發展的深厚土壤,為理論自信提供與時俱進的思想文化資源,為制度自信注入創新創造的活力。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對道路、理論、制度理性地把握和踐行。沒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就沒有生長的根基,就缺少精氣神,更難以持久。

第六,「四個自信」有着共同的實踐基礎,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實踐是「四個自信」的源泉,「四個自信」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都是歷史的演進與現實的選擇,都是新時代和新實踐的要求,都是勇於推進實踐基礎上的創新。

第七,「四個自信」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沉淀和存在於黨、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之中。歷史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24]。「四個自信」通過歷史得到展現。沒有歷史自信,「四個自信」也將失去證明和闡釋的客觀依據。

結語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中國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27]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講話中闡述的。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增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更好地凝聚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黨史工作者、黨史研究者和黨史愛好者,更應該從「四個自信」中堅定黨的歷史自信,當好黨的紅色家譜的傳承人,埋頭苦干,勇挑重擔,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為全力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我們新的應有的貢獻。

來源:中共黨史研究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