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集發布企業報和重大事件時發表聲明 哪種更有利?
鉅亨網新聞中心
企業千萬別密集發布季報
投資者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密集發布企業報,或者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發表聲明,哪種情況更有利於經濟?另一個是,發布報告時機對投資者和企業的短期態度有幫助嗎?英國信托儲蓄銀行非執行董事 菲利普•奧格對此觀點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前一陣子,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發表了重大聲明。英國公用事業企業國家電力供應公司(national grid)表示,將不再發布正式的季度報告——對該公司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條重磅訊息,但他們處之泰然。第二天,蘋果公司(apple)發布了定期的最新季度報告。在得知由於假期銷售火爆,蘋果取得了上市公司史上最高的凈利潤之后,投資者紛紛買入其股票,從而使得該公司股價飆升。
這些投資者的反應引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密集發布企業報,或者當重大事件發生時發表聲明,哪種情況更有利於經濟?另一個是,發布報告時機對投資者和企業的短期態度有幫助嗎?
類似的辯論發生在60年前,當時美國證交會(sec)第一次要求公司發布半年報。證交會在1955年發出了意見征求函,在支援其提議的70份函件中,有68份來自投資者和證券行業,在反對其提議的63份函件中,有57份來自企業。我近來在倫敦金融城與企業高管進行了交談,他們反映出20世紀高管們的觀點。資產管理行業分為兩派觀點,一派認為股價會受事件驅動而發生“波動”,他們注重資訊的披露,另一派是注重長期投資的基金經理,他們認為季度報告制度將會分散注意力。
對企業部門來說,對季度報告制度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難有定論。有證據表明,密集發布報告降低了資本成本,但這被耗費的管理時間所抵消。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估計,一年中得有一個月時間耗費在這上面。
除了按照美國要求發布標準化季報以外,企業的另一個選擇是就重大資訊發布報告。在資訊時代減少資訊流似乎有悖常理,但它減少了程式化和耗費的時間,尤其是對英國國家電力供應公司等長周期公司而言。對蘋果等變化迅速的季節性行業中的公司來說,情況則有所不同,它們不管怎樣都得發布季報。因此給予英國和歐洲的上市公司發布季報的選擇權似乎是合適的。投資者將會根據具體情況來明確表達他們的意愿。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約翰•凱(john kay)在2012年接受英國政府委派對股市進行評析時認為,季報和企業行為之間存在關聯。凱相信,季報影響了企業高管和投資者,因為季報讓他們聚焦於短期業績。
在股市工作的人都知道,首席執行官們癡迷於股價。他們對分析師的觀點有一種病態的興趣;將取悅市場視為企業目標,並相應塑造企業和展示財報。季報展示只是管理大眾的又一個機會。
但是好的企業治理可以控制這類行為。一個強勢的董事會將會讓首席執行官聚焦於企業戰略,並正確地看待季報中的短期“噪音”。另一方面,不管報告周期如何,如果董事會不那么強勢,而且其首席執行官也軟弱,那它將會容忍旨在推升股價的戰略。因此,正是管理和監管質量、而非季度報告要求,推動了企業部門正確的創造價值行為。
資產管理行業的問題更為復雜。該行業短期主義的主要驅動因素是基金經理的業績衡量和托管方式。為基金受托人提供咨詢的顧問們經常受到過於注重基金經理短期業績的指責。
企業訊息的過度流動有助於噪音的形成,但不是短期投資主義的罪魁禍首。解決這個問題將需要基金所有人的堅定回應。現在幾乎沒有這方面的跡象。
對企業和資產所有人來說,加強治理而非糾纏於報告要求才是解決之道。
本文作者著有多本關於倫敦金融城的著作,目前在英國信托儲蓄銀行(tsb)擔任非執行董事。他以個人名義發表此文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