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文化自信何以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1-09 17:2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對於人和人類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至為重要,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推動社會變革、發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從一定意義上說,作為人性、人格、價值觀和創造力之形成與提升的基礎和源頭,文化在人的成長和社會文明之產生與發展中的作用,是具有決定性和本質性意義的。正是由於它對人的精神提升與能力強化,才使人獲具了改變世界、創造奇蹟的能力與智慧。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來自文化的高度自信不僅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源源不斷地注入了思想之光與精神之鈣,使其愈益豐盈和堅貞,而且更在於其在給人築砌精神砥石和點燃思想爝火的過程中,每每都能切入靈魂,直達底蘊,以至從心靈深處鑄成明晰而堅定的目標與信仰。

事實上,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在屢遭坎坷、屢受挫折中得以克敵制勝,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在屢遇困難、屢遭艱蹇中仍舊奮發前行,從深層次上探究原因,都是堅定而強大的文化自信在托底、在發力。也許我們在行事過程中並未明確而清晰地意識到,但文化自信的強大定力卻無時不在伴隨和鼓舞着我們的心力與步幅。


曾記否?在烽火歲月中,當革命遭遇低潮時,面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質疑,毛澤東的回答是那樣鏗鏘有力,仿佛新的世界、新的中國就在眼前,隨時即可呼之欲出。他形象地答道:「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曾記否?當改革進入深水區,正值爬坡過坎之際,面對畏難情緒的出現和鬆懈思想的露頭,習近平總書記聲若霹靂、志如磐石地指出:「中國改革經過三十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怎麼辦?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保持戰略定力,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埋頭苦幹抓落實,一定要堅持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戰略上要勇於進取,戰術上要穩紮穩打。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豈能半路停?在改革的道路上,我們的目標和使命永遠都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因為這與「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敗攸關、因果相生。

為什麼每當革命和改革的關鍵時刻,黨的領袖們總能夠順應歷史的走向、契合人民的意願而做出科學的判斷和正確的抉擇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堅定而強大的文化自信使然。此中,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粹質與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核不僅在深度交融中豐富和提升了他們的思想認知,而且在高度升華中深化和拓展了他們的精神視野,使他們在對事物的觀察與判斷中總能運籌自若、高屋建瓴,顯現出敏慧和卓拔的風度與氣派。

毛澤東曾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他認為,革命文化,對於人民大眾,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線。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毛澤東不僅把魯迅奉為「中國的第一等聖人」,而且認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而毛澤東自己對文化則更是秉有超常的鐘愛。他一生讀書9萬餘種,不僅廣泛涉及中西論著、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且就連類似《倫理學》《天演論》《土壤學》《容齋隨筆》《徐霞客遊記》《紅樓夢新證》《宇宙體系論》這樣很專業的書,他也讀得很有味、很用心。《共產黨宣言》他先後讀了100多遍,《拿破崙傳》他讀了23遍,《紅樓夢》他讀了5遍。當1954年聽說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善本書《石頭記》時,他又專門打了借條借來精心研讀。至於《二十四史》之類的典籍,他不僅讀得很精細、很深入,而且還做了大量批註和筆記,隨時以史實例證緊密結合現實,用以指導工作。

正是由於毛澤東對文化的傾心深味,才使他眼界開闊,心胸寬廣,智慧充盈,韜略過人,在擘畫和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並由強大的文化自信鑄就了宏偉的思想廣廡與深邃的精神內蘊,以致形成「眼前朝陽懸升,胸中明月高罥」的偉岸人格與強大氣場。正如1939年一位深入延安採訪的西方記者感覺的那樣,當他與毛澤東主席深談了一個通宵,於拂曉走出主席居住的那孔窯洞時,所看見的不僅是一位時代巨人內心的旖旎風景,而且簡直就是一張無與倫比的大中華的臉。仿佛十里之外都能感覺到他的呼吸,都能被他所吸引和融化。

這是什麼呢?這便是文化自信所產生的強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而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因為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深融於其中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意涵與本質內蘊,在任何時候都能為我們築立心扉、淬鍊肝膽、鑄冶靈魂,使我們永葆鮮明而深摯的自覺、自尊與自信,並將之引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性支撐與深層次要素,進而從中開掘永志創新、奮發進取的強大引擎與不竭動力。在這個過程中,認真學習必不可少,必不可懈,必不可止。習近平總書記說,認真讀書學習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常態。他還說,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本領,我們需要學習;為了應對和妥善處理我國面臨的不斷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需要學習。領導幹部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態度。

正是由於文化自信提升了人們的思想認知、明確了走向未來的前進方向、勘定了開拓進取的正確道路,並賦予我們豐饒的智慧與強大的定力,使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更富於激情和勇氣,更具有毅力和韌性,更能在攻堅克難與頑強拼搏中創造奇蹟、擷獲碩果,所以便自當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早日兌取「中國夢」的根據與根本。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而文化與文明之作用的體現與發揮,又總是通過武裝人和提升人來實現的。這種武裝和提升的方式與途徑,便是通過賦予人以智慧、德操、精神、理念而使人具有強大定力和高度自信。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化自信必當先於和重於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而成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具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為人「最為天下貴」,而貴就貴在人有文化,並由文化賦予其以理念、道義和強大的進取心與創造力。於是,惟為文化,才使人成其為人;惟為人,才能也才會思接天地、志滿乾坤,創造出一切人間奇蹟。

失卻整個文化與文明的照耀與浸潤,人和人類社會將會怎樣?我們完全可以用野蠻、愚昧、孱弱、無能來想象、來概括、來表諸,而這樣的境狀又顯然是同人和人類社會的本質需求與矢志追求相拂逆、相違背的。文化對人和人類社會具有不可或缺性與極端重要性。這也就是說,沒有文化,人與動物便會失去其本質的區別,人類社會也定將要被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叢林法則所吞噬、所主宰,那將是非常恐懼和不可想象的。故而,文化在本質上就是人的生命的原始架構和社會文明的本來基因,不僅瞬間不可缺如,而且兩者也永遠都是一個高度耦合的同構體。

實際上,人與人的差別、國與國的差異,從深層次上講,都是由其對文化的涵負量與承載力的不同而導致的。我們說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就是因為文化一旦作用於人,便自會轉換和升華為潛力無窮的精神、理念、情志和無與倫比的進取心與創造力,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可以超越自身本能而充分運用所有物種的尺度來改變世界、創造文明,為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目的與目標服務。而人的這種超常意識與能力的獲得則正是文化的恩賜和賦予。

紅軍長征,被認為是軍事史上的奇蹟。在歷時十二個月的光陰中,幾乎每日有幾十架飛機轟炸,有幾十萬大軍追剿,8萬鐵軍硬是用兩隻腳板縱橫十一個省,長驅二萬餘里,將雪山、草地、嚴寒、酷暑、飢餓、病疫等統統踩在腳下,甩在身後,整個部隊像鐵流一樣在跋涉、在挺進,但卻人人信誓旦旦,個個頑強拼搏。這樣的長征在世界上是沒有的,誰也辦不到,但是中國共產黨卻辦到了。

為什麼?就因為中國共產黨有理想、有追求、有開拓的勇氣和進取的精神。正如毛澤東早在1939年時就說過的那樣,「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時候,有五十天沒有飯吃,吃樹皮,這隻有共產黨能做到,別人是做不到的」。事實是,共產黨不僅做到了,而且始終充滿樂觀情緒和奮發精神。他們一邊行軍打仗,一邊還編印和散發了《紅星報》《戰士報》《紅色戰場》《戰鬥報》等宣傳革命的諸多油印報刊,並在沿途留下大量標語、傳單、布告、詩歌和繪畫作品,甚至還編演了話劇《紅軍來了》《一支破草鞋》等。毛澤東更是一邊行軍打仗,一邊吟詩作詞,僅在長征途中就創作了9首詩詞,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等,抒發了革命浩氣,展示了廣闊胸襟,表現了樂觀精神。他後來說:「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

60年後,經過沉澱與總結,黨中央將長征精神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即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

這是什麼呢?這便是文化自信。

正由於文化是情志與精神的酵體,是理想與力量的源頭,是智慧與德操的基因,是觀念與認知的根據,而我們中華民族又有着5000多年文化與文明的積累與傳承,並由此而鑄冶和淬鍊出了我們所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氣質與強大定力,這使我們黨不僅有條件始終處於精神高地,而且有能力正確駕馭行事準則,從而在處置全黨、全國和全球事務中每每都能獨出機杼、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一如在國家建設與發展中,提出改革開放的大思路、大方略;又如在奔向小康社會、實現民族復興中,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的宏偉構想;再如在新的世界格局與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所有這一切,都既是形成和產生文化自信的實踐土壤與植根胚基,又是由文化自信所綻放和斂結出來的思想花朵與精神果實。

特別是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和世界格局的重新調整,我國都始終堅持在國際事務中奉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贏與親、誠、惠、容的總思路和總方針,這就更是文化自信的豐碩果實與充分體現了。早在唐朝初年,詩人王勃就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足見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以「仁義、忠信、誠篤、友好」作為外交方略,並因而使我們從來就同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相暌隔、不搭界,而是將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相益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與理念作為既定方針的。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歐盟總部時所鄭重宣示的: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從來就沒有侵略或欺侮他國的基因。面對這樣的莊嚴宣示,西方所臆造的所謂「中國威脅論」,必當不攻自破。因為習近平主席的宣示完全是基於鑿鑿有據的歷史事實與眾目睽睽的現實實踐。而這,便是文化自信的生動體現與強力凸顯。

在當今世界,由於資訊時代的到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與聯繫日益密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與西方世界的分歧,特別是與美國的分歧,表面上看似由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之差異所引致,而實際上若要從深層次進行勘測,那則是由不同文化基因及其對文明的涵載與認知在方向、性質和程度上的差異所造成的。中國有5000多年文化與文明的涵負量和浸潤期,而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卻僅僅只有240年的建國史,其民族文化鮮有長期的文化氤氳與文明浸潤。他們除了在現代科技上暫時占有某些先機與優勢之外,其在人格與道義、理念與認知、情操與精神諸方面,則基本上還處於蒙昧狀態,他們所信奉和執守的處世哲學與處事原則,顯然都還停滯在叢林法則與弱肉強食的顢頇階段。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順天應人、天人合一;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等箴言灼理,對於美國來說則完全是一片昧然,他們壓根兒就沒有這種道行與認知,當然就更談不上實踐與奉行了。與此同時卻將他們對世界的覬覦與霸權奉為「普世價值」,強加給他人和他國,且四處進行戰爭訛詐,全面實行危機邊緣與戰爭邊緣政策,特別是其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越來越熱衷於對中國施高壓和秀肌肉,並以近乎病態的狂妄與焦慮竭力扼制中國復興,阻止中國強大,肆意放任其圍堵中國的戰略衝動,惟恐天下不亂,妄圖火中取栗。然而,面對美國的無理挑釁和戰爭叫囂,我們的方略和態度卻完全與之相反,始終恪守既堅決反制、強勢應對,又有理有節、文明處置的原則。

何以會出現這種差異呢?就因為我們具有文化自信和文明內蘊。在5000多年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與浸潤下,仁義道德已融入我們的靈魂,成為我們一切思維與言行的基本遵循與既定範式。我們深知「國家雖大,好戰必亡」,深諳「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道理,並將之作為管控分歧、消弭戰禍的基本國策,堅持以強而無欺、大而不霸、不亢不卑、有理有節的原則和態度處理國際爭端,嚴格管控分歧。這不僅是我們的處世原則與行事策略,更是由文化源流所形成的行為習慣與民族性格,是完全與所謂的修昔底德原理相悖的。事實上,美國的觀念與行為往往與其願望與目標背道而馳。正如美國《福布斯》雜誌於2016年10月11日刊登的題為《美國正迫使又一個國家與中國形成更親密的關係》一文所雲:「只要願意開展經貿往來且不攪和內政,中國就會一視同仁。這是一種正在打破美歐政經封鎖的戰略,不但導致此類封鎖過時失效,還極易引發明顯適得其反的地緣政治後果。」其實,早在14至15世紀時,中國就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即使如此,我們也從來不曾覬覦過任何國家的一寸國土。鄭和航海七下西洋,所到之處逾30國之多,但卻並未掠奪任何國家、建立任何殖民地,而只是以相知、相交、相益、相和為目的,建立友誼與信任,絕不像西方國家那樣,航海的船隊到了哪裡,殖民地就占到哪裡。對於此,就連英國學者湯因比所得出的總括性結論也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沒有徵服野心的民族。」

沒有徵服野心,自然是文明的表現,但與此同時,其另一面則是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凸顯。中華民族歷來信理不信邪、務實不慕虛,堅持沒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我們不覬覦別國的一寸土地,但我們也絕不會允准任何國家蠶食我們的一寸土地,更不會以出賣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而求得少惹是非、苟安一時。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中華文化為我們所鑄就的民族風範與民族性格,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功能所顯與定力所現。因為文化是思想的形諸與精神的標識,並由此而決定了文化自信既來自民族和人民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情志,同時又成為稟賦與提升民族和人民之精神——理念——情志的基因與酵體。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而恰恰是在這樣一個基本點上,我們不僅占有先機,而且更占據優勢。5000多年文化與文明源遠流長、深滋厚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契共融、炳輝發力,在為我們厚植文明基因的同時,更賦予了我們以無比堅定而強大的文化自信。

(作者:山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尹霞馬建輝

來源:紅旗文稿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