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行為金融學〉策略的本質是「引導」 退休儲蓄也不例外
鉅亨網編譯趙正瑋 2017-04-04 17:02
想像一下,在你退休後,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含飴弄孫、環遊世界還是吃遍世界美食? 養兒防老的觀念也會有風險的,誰知道會不會養到一個土豪哥或小賈斯汀?
我聽過一個故事,一位久病的老人家,突發急症,在醫生確定無法久活之後,他躺在病床上,虛弱的跟他兒子說: 我想要看看我的財產。於是他兒子立刻衝回家帶著他爸爸的存摺奔赴醫院,並且跟他爸爸說: 爸!你看!這是你的存摺!突然,他爸爸猛的坐起,說: 這個時候我就不要再看什麼存摺啦!兒子心想: 對阿!爸爸的財產就是最重要的親情阿,於是感動的潸然淚下。此時,爸爸開口說: 傻子!我要看的是現金阿~~!
這是一個極端的故事,但是可以看到,即使在人生的最後階段,錢依然很重要,除了充實自己的退休生活外,醫療支出也隨著年齡逐漸增加,但是,我們都預期的到,在我們退休後將有一大筆開銷等著我們,不過,你有儲蓄計劃嗎?或者,你有堅持落實儲蓄計劃嗎?
為何有些人就是無法存到足夠的錢退休?當你在午夜夢迴時,問孔夫子這個問題,孔老夫子會對曰:「大哉問!」,根據一般電影情節,這個時候你就會醒來,並且不會得到任何答案。不過,這問題似乎可以找到根源原因,了解源由後,就能據此擬定解決方法。
行為經濟學家認為有三種因素導致儲蓄失敗,第一個就是惰性。因為人類會有一種「明天在開始」的心態,雖然知道自己需盡快行動,卻一再拖延。而且,極少更改原本設定的儲蓄率,不過,如果在一開始就讓自己選擇高儲蓄率的計劃,或是讓別人在初期就「自動化加入」某項計劃,這時惰性就會成為助力。
第二個是損失規避心態。人們都痛恨損失,當你看到存摺的數字減少時,更是如此。損失規避是以名目數字來估計,倘若能讓人感覺到自己的存款數字沒有被削減,就不會對增加儲蓄心存抗拒。例如,每一次在加薪時皆增加與加薪幅度相同的儲蓄率,這樣一來,民眾就不容易感到排斥,而且,儲蓄率也能逐漸增加。
第三個是自我控制。當人們想到未來而非當下時,就會更有自制力。不過,由於大多數人們都傾向選擇當下,所以,解決之道是給予人們「現在」就決定「未來」存更多的選擇權。
將儲蓄率的增加和薪資成長結合在一起,降低風險規避的心態。讓人們做出未來生效的決定,對選擇當下的偏好就會降低,惰性在此時反而是助力,讓人「懶」得變更增加你儲蓄率的計劃。
這些方法的應用層面相當廣泛,舉凡策略的擬定,或是法規的制定皆能適用,利用人類的本能達到策略和法規的目的,但這並非表示,從此不需要強制的法規。不過,人類並非完全理性,通常都會犯下可預期的錯誤,倘若我們可以預期這些錯誤,即可以制定策略或法規以避免它。
行為經濟學家理查. 塞勒 (Richard H. Thaler) 認為行為經濟學的目的在於,影響決策,在人們經過自己的判斷後,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塞勒舉了一個例子,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為了要讓男性在如廁時,避免將小便射在地上,機場人員想出一個辦法,在小便斗內安置一個蒼蠅的蝕刻圖像,根據機場清潔人員的回應,安置蝕刻蒼蠅圖像的小便斗減少了 80% 的「射偏率」。
這只是一個微小的改善,卻能產生這麼高比率的變化,制定策略與法規時,除了某些時候不得不使用強制力外,還是應該使用「推力」,也就是引導對方的行為達到你的目標,而且讓對方認為這對他們來說,也是最好的結果,對於商場上的談判,也是如此。
然而,如果你想要鼓勵人們做某件事,就將它變的簡單一點,或是移除阻止他們改變的障礙。塞勒在此舉了兩個例子,一項在迦納進行的研究中,非營利組織為了要幫助瘧疾患者按時服藥,所以定期傳送簡訊提醒患者服藥時間,效果顯著,而且研究發現,簡訊的內容越簡單、越短越好。
在教育領域中也同樣適用,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發送優質教養內容的簡訊,例如,如何幫助孩童學習之類的主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接到簡訊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更為投入,孩童的學習成效也更好。「推力」輕微,卻能產生有如槓桿般的效果。
無論是經濟學家、政府官員、教育界和企業人士都可以使用「推力」以達到目的,但是要察覺出「推力」的切入點,說難不難,但需要花些心思。這裡倒是可以提供一些平時就可以訓練自己尋找切入點的意見。
第一,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人都有盲點,也會有惰性,而且並非完全理性,觀察周遭世界的運作,不論是個人還是群體,都會存在對某些行為的觸發點,一旦觀察到,就能制定相應的策略,誘發它。
第二,蒐集數據。許多人在相關資料數據稀少的情況下做出決策,有些人甚至能自信的用直覺來做決定,而且,在確認偏誤的情況下,更是讓決策者只尋找能支持自己論點的證據。這是過度自信的後遺症,唯有盡量蒐集數據,特別是能證明自己假設錯誤的數據才能讓發熱的腦子冷靜下來。
第三,勇於表達。一些領導階層的經營者未必有足夠的能力或觀察力洞悉決策的缺失,有些缺失原本是可以避免掉的,只要有人願意告知。但是,我必須說,道理雖是如此,卻需視不同的環境氛圍或領導人的器度而定。畢竟自古以來,忠言直諫的大臣幾乎都無法留有全屍,說話也是一種藝術,想進言,還需注意說話的技巧。
馬克. 吐溫曾經說過:「讓你陷入困境的,並非是你所不知道的事物,而是你自以為知道的錯誤判斷。」行為經濟學家希望找出人類做決策時的盲點,再據以調整,讓每一次的決策都能更臻於完美。當我們願意放開心胸,將人性中的不理性視為經濟學的基本設定,我們就能俯瞰這個現實世界,並且做出更合適的判斷。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