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外匯存底刷歷史新高!外儲高漲究竟是不是好事?
鉅亨網編譯許光吟 綜合外電 2017-06-05 11:25
《韓聯社》報導,南韓央行 (BOK) 週一 (5 日) 公布五月份外匯存底,較前一月份再新增 13.0 億美元至總規模 3766.0 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目前南韓外匯存底排名全球第八,其中五月南韓外匯存底的主要增加來源,集中在美元資產的大幅攀升,黃金與股票等部位則依舊維持不變。
統計至四月底為止,全球外匯存底排名前五名依序分別為:中國、日本、瑞士、沙烏地阿拉伯、台灣,而全球外匯存底國除了沙烏地阿拉伯以外,所有國家四月外匯存底亦是繼續走揚。
而在南韓外匯存底再度刷下歷史新高的當口,或許值得深入思考的是,一國外匯存底高企,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據外匯存底的定義上來看,外匯存底即為某個時點、某個國家所累積的外匯總量,而外匯存底的來源主要有二:(1) 貿易順差 (2) 外資淨流入。
從以上這兩大外匯存底來源來看,這意味著央行手中的外匯存底,主要是由市場流入所累積,央行一手自市場收進美元、另一手就必須向市場放出等值的本國貨幣,央行基本上僅是替市場「保管」這些外匯,故外匯存底水平的高企,即意味著一國央行必須「被動的」釋出更多的本國貨幣,等同對市場造成了「貨幣寬鬆」之現象。
那麼外匯存底是否有著「最適當水平」之指標可以倚賴?
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教授對此指出,以過去台灣的實證研究為例,在顧慮出口收入的變動性,以及掌握部分外匯作為機動地購買國防器材之需要,也不宜超過進口值的百分之四十。
吳惠林教授進一步表示,另外也有一套實證研究可以衡量外匯存底之「最適水平」,即為以 GDP 的 60% 或三至六個月的進口值為衡量標準,但是吳惠林教授強調,實際上一國的外匯存底難有精確的「最適量」衡量指標,但可以肯定的是,「適度就好」的說法可以被接受,但「越積越高」恐怕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