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私大學雜費漲不漲 理性互信俱缺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6-12 10:35


(戎華儀致做專題報導報導)大學學費漲了憂心成學店,不漲又喪失了競爭力。

有私立大專院校老師認為,教育部對大學學費漲幅管太多,造成大學老師低薪、高等教育人才出走情況越來越嚴重,學費若是不漲,根本不必期待大學教育有好的品質。

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公會理事長尤榮輝就說,大學學雜費若不能自主,學校沒有發展空間,教育部應該給學校更多自主的彈性:『我們不能用雙手把大學的脖子掐住,然後叫他呼吸,我們應該給他一個比較好的土壤,這個土壤就是大學能夠自主。那目前的狀況就是,他即便能夠有學費自主,他也不一定能夠調漲,因為由市場在決定的時候,市場會決定他的學費,但是至少,教育部應該給他自主的空間。』

依據「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收取辦法」規定,教育部每年依照物價指數、國民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以及員工可支配所得等指標,計算出當年的學雜費基礎調幅,並對去年沒有調漲的學校,以及具備助學計畫、財務公開、研議調漲過程透明等條件的學校,訂出不同的漲幅門檻,若最近 3 年辦學違規或是師生比超標,還將會被要求調降學雜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李彥儀:『現在的學雜費收取辦法,學校你還是有調整的空間啊,只要按這個程序來,教育部也審核,還是有調漲的空間。』

可是,私立學校的老師卻認為,公開透明是最重要的防腐機制,但是教育部對於有些學校有兩本帳,就算知情也管不了。

尤榮輝:『每一年都有財務報表沒有錯啊,都送到教育部會計處去做審查,大家都 OK 啊,問題是我們也知道,很多... 兩本帳嘛,那教育部是不管的啊,教育部知道但是也沒辦法管,我們就是只有修法讓他的程序、讓他的資料能夠公開透明,由我們老師、學生能夠有機會去做監督嘛,現在是連這個機會都沒有啊。』

還在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反教育商品化聯盟成員謝毅弘:『要是一些學校各個行政單位的業務費是怎麼花的,或者是說,現在很多學校在大興土木嘛,問題是他們的工程、他們的發價書這些東西,到底說中間有沒有回扣、有沒有弊案,其實應該是要把這些發價書公開,才能夠讓外界檢視到底是不是真的把錢花在刀口上,但其實這些東西我們全部都看不到啦。』

有些學校為達到調漲學費的規定,召開會議與學生代表溝通,往往遭受反對的學生團體在校內發動抗爭,為學校帶來極大壓力。有私立大學校長無奈地說,教育部現在的作法是,學校和學生只要能談出結果,教育部就同意調漲學費;若談不成,教育部也不會同意,可是學校有自己的發展歷程,經費使用有階段性,並非現在在學學生繳的學費就會在當年度用完,學生若想查帳查到每一分錢的去處和用途,學校光是每天應付學生查帳就應付不完。

謝毅弘則說,學校和學生之間缺乏互信,就算校方公開財務資訊,並不等於學校就有了調漲學雜費的理由。他舉例,美國的大學學雜費收入佔學校總收入的 2 到 3 成,其餘來自企業、社會和校友捐款,以及政府補助,高等教預收費越高,會讓越來越多人讀不起。

謝毅弘:『大學生越來越少,就算調漲學雜費,速度也永遠也追不上學生會減少的速度,除非真的把它調得很高,可是調得很高就等於說把付不起學費的人,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啦。』

儘管有的大學校長並不認同以市場化的角度看待教育,卻也不否認,高等教育辦學所要付出的成本、所取得的資源,跟辦學特色、品質,很難說是不是必然相關的單一因素,但顯然還是有等比例的正相關,可是國內外民情到底不同,西方社會以資本主義看待教育,認為教育需要成本,因此社會各界願意捐款給學校;但在臺灣或中華文化的觀念中,錢要留給家人,而且將教育視為社會的義務,把低學費是好現象的觀念延伸到高等教育,造成施行資本主義卻以社會主義的角度看待教育經費。

幾位私立大學校長在接受訪問的過程中,有的一聽到要問學雜費調漲就氣到不想談,還透露政府不是不知道學費應該自由化,卻不敢做也做不到,因為政治上過不了關。還有的無奈直言,現今社會諸多議題都與社會運動連結,動輒抗爭、只剩民粹,學雜費調漲變成敏感話題,根本談不下去。

其實,教育、政府與社會產業、經濟脈動之間的關連的道理,學生並非不懂,學雜費能否在合理的情況下做出調整,無論法規鬆綁與否,還是有賴師生與學校之間理性溝通,畢竟時代和社會風氣不斷變遷,永遠也沒有最完美的法律規定。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