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享經濟規模近16兆台幣 2025年佔GDP比重2成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08-21 16:30
據國家信息中心統計顯示,國內共享經濟交易額超過 3 兆元 (人民幣,下同)(約 13.6 兆元新台幣),且每年幾乎都是以 100% 的速度翻倍增長。如今,中國共享經濟不僅已走到世界前列,亦成為推動經濟穩步增長的新動力。業內認為,未來共享經濟規模或將佔國家 GDP 比重的 2 成,並會深入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在各個經濟領域持續釋放活力。
所謂共享經濟,指的是個人或組織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共享海量的共散化閒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
香港《文匯報》報導,共享經濟最早起根發由於美國,而中國共享經濟初期的一些模式都是借鑒了美國部分。但很快,中國因創新發展速度加快,共享經濟也開始在深度和廣度上超越美國,並在很多領域做到引領作用。
據國家信息中心發佈《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 2017》顯示,中國共享經濟基本上以連年翻番的速度在增長,截至 2016 交易額約為 3.5 兆元 (約 15.9 兆元新台幣),比上年增長 103%,其中重點領域共享經濟交易規模達 1.4 兆元 (約 6.36 兆元新台幣),比上年增長 96%;資金共享領域交易額約 2.1 兆元 (約 9.5 兆元新台幣),比上年增長 110%。
從共享經濟佔比國家 GDP 情況來看,國家信息中心按照年均 40% 的增速預測,到 2020 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佔 GDP 比重將達到 10% 以上,2025 年則佔 GDP 比重將攀升到 20% 左右。
按照歸類,中國共享經濟所滲透的領域大致可分為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識技能、生產能力、生活服務和資金共享等。儘管有些共享模式最初來自國外,但一旦在中國市場上採用,人數規模會讓體量迅速擴大。
以常見的共享出行為例,公開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僅在 2015 年這一年的訂單量就達 14.3 億單,這個數字是 Uber 建立以來 6 年的全球預訂量的 1.4 倍。國內兩大共享單車摩拜 (Mokide) 和 ofo 截至 2017 年 7 月用戶規模總共突破 7000 萬,這比全球其他國家用戶數量總和要多出很多。
在住宿方面,國內共享經濟中的民宿短租房間套數,預計到年底可達 200 萬套,這個將超過國外短租鼻祖 Airbnb 10 多年累積的全球房間套數。
中國共享經濟的應用程度堪稱世界第一。研究共享經濟的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阿魯.薩丹拉徹亦讚成此觀點,認為中國共享經濟無論在規模、範圍還是在影響人數上,絕對是做得最好、是名列世界前茅的。
這歸功於當局政策上的利多。自 2016 年起,共享經濟連續 2 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國家發改委下發了《共享經濟發展指南 (徵求意見稿)》,都是旨在推動共享經濟發展。
共享經濟在帶動實體經濟發展以及就業上也有不小貢獻,如共享單車大量的車輛及零配件訂單盤活一批傳統單車廠商;共享汽車也為車企貢獻了不少新能源車輛訂單。另據上述報告顯示,去年共享經濟中參與提供服務者人數約為 6000 萬人,其中平台員工數約 585 萬人。
中國共享經濟目前正處在發展的黃金時代,從停車位、辦公室、日常用品乃至知識、經驗再到勞務、資金都成為可以共享的資源。最近作為金融業三駕馬車之一的保險業,也出現頻頻試水共享經濟的行為。
目前,各險企也都用不同的方式在進入共享經濟領域。眾安保險就通過和摩拜單車戰略合作的方式成為第一個為共享單車用戶提供保障的保險公司,為參與共享經濟的個體提供風險保障。
另外,保監會日前同意華泰財產保險的獨立代理人模式,也是共享經濟在保險業的呈現,這樣允許了獨立代理人所提供的勞務,可以共享給所有保險公司。而陽光保險則發佈過一款互聯網共享的產品,可以將網絡用戶資源調度起來,起到共享式完成任務的功能。
互聯網保險平台海綿保總裁陳明光表示,共享經濟在高速發展的當下,保險將不可避免地裹挾其中,另從共享經濟三大主體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平台來看,供給與需求方通過共享經濟平台進行交易,這些也搭建了保險投保、風控、服務的客觀基礎。
不過,因過度追求規模,急於投放資源圈攏用戶,並在背後資本的推動下,開始過度生產,並造成供大於求的局面。
共享單車目前在國內並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還有新入局者不斷加入,因此競爭者都想在數量上獲得絕對優勢,但這樣的結果就造成單車供應過量。從中國單車協會統計顯示,2017 年近 20 家品牌的共享單車投放總量極可能接近 2000 萬輛。這些單車報廢之後,會產生近 30 萬噸廢金屬,相當於 5 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
而這僅是共享經濟浪費現象的一個縮影,目前很多新生共享事物,諸如共享雨傘、共享馬扎 (小型摺凳)、共享籃球等,也都存在許多浪費情況發生。
除了企業盲目追求規模導致浪費,不少人士認為更有企業背後的資本推動作用,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共享經濟的融資規模達 1710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130%,可見投資者對此領域的的青睞,但同時這種逐利行為亦會導致企業之間瘋狂的攀比競爭,造成不必要的資本浪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