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瑞穗證劵沈建光 看金融危機10週年的3點反思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7-10-02 17:12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圖取材自百度百科)

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日前在 FT 中文網發表,對金融危機 10 周年的三點反思文章,包括量化寬鬆是否能終結金融危機、危機是否削弱了中國的競爭力、以及應對危機提供了刺激政策是否值得發表看法。

沈建光指出,金融危機是不幸的,其短期內造成的經濟急劇下滑、失業大幅攀升以及資產價格縮水的負面影響,使大部分群體都遭受損失。但是,危機又為理論創新提供了土壤,幾乎每一次金融危機都會催生新一輪的理論繁榮,正如凱恩斯理論之於大蕭條,供給學派之於滯漲,以及華盛頓共識走下神壇之於亞洲金融危機。如今距 2007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已有十年時間,他對金融危機及各國應對經驗與教訓有三點反思。


沈建光認為, 雖然經濟指標有所恢復,但危機的影響卻遠未消除,近年來全球化思潮的興起以及恐怖主義襲擊頻發等現象,他認為危機的後遺症可能才剛剛開始。

例如,危機之前,全球化理念得到了普遍認同,但危機十年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民眾把危機帶來的痛苦歸因於全球化,特朗普上任、英國脫歐這些黑天鵝的出現說明反建制、反精英、反全球化的勢力之強已然超出預期。

金融危機的爆發曾替讓中國元氣大傷, 從 2007 年高達 14.2% 的增長,一路下滑至 2009 年最低時的 6.4%,東南沿海大量外貿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中國不得不採取緊急的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以及十大產業政策,以防範危機的蔓延。然而沈建光發現,金融危機給了中國在全球彎道超車的機會, 中國在全球的競爭力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大大增強,國際話語權也有明顯提升。

他說明,中國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從危機前 2006 年的不足 20%,上升到如今的近 30%;中國出口雖受到危機的影響,但從與其他國家的橫向比較來看,競爭力反而提升,十年間,中國出口份額佔比從 2006 年的 8.1% 上升至 2015 年的 14.1%。相比之下,一些主要發達國家表現黯淡,十年來,美國出口在全球的佔比基本穩定在 9% 左右,德國出口佔比則下降約 1 個百分點至 8%,日本出口份額亦從 5.4% 下降至不足 4%。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的相對高速增長,也帶動同期收入水平的提升,激發了中國居民的消費潛力。從零售市場來看,2006 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僅有 1 萬億美元左右,是美國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而去年中國的零售市場已經約 5 萬億美元,接近美國市場份額。

沈建光分析,經濟上競爭力的增強也使得近年來中國在金融與全球治理方面的話語權大幅提升。中國匯率制度改革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在加大,其外溢性亦已納入美國貨幣政策走勢的考量;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倡議的提出,G20 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議的舉行,以及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仍然堅持全球化戰略等事件,均顯示危機十年後,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強的領導力。

沈建光還提及,面對金融危機,各國採取了不同政策,像是中國前期通過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避免了危機,但卻產生了債務風險、產能過剩以及房地產泡沫等問題。如今警示中國風險的聲音仍然不絕於耳,但即便質疑,也無法否認穩定的增長為十年來中國彎道超車,提升競爭力創造的機會。同時,近年來中國在基建方面的投入也相當巨大,相比於短期較低的收益,高鐵、機場、物流等基建投資的長期紅利如今正在逐步顯現。

對比來看,發達國家的基建投入與財政刺激相對落後,直至杭州 G20 峰會,全球才就增加財政支出達成共識。而美國方面,由於長期基礎設施的陳舊,川普提出的增加基建投入贏得很多支持;相反,英國早前採取的緊縮措施增加了民眾的痛苦,也間接造成了脫歐黑天鵝事件的出現。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