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雜誌

爸媽鬱鬱寡歡,不看醫生怎麼辦?

鉅亨台北資料中心 2017-10-12 09:22


【諮詢/莊凱迪(臺中榮民總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邱偉哲(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採訪整理/周子嵐】

當家中長輩突然變得鬱鬱寡歡、經常失眠,已經到了該看醫師的地步時,老人家卻礙於面子,怎麼都勸不聽!該如何讓爸媽願意到精神科就診?子女溝通時,又該避開哪些錯誤的回應地雷呢?


一名 80 多歲的獨居婆婆,長時間無人說話,開始變得憂鬱。小孩一年才回去幾次,發現婆婆不太對勁,帶她就醫。回家服藥後,依舊悶悶不樂。後來在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偉哲建議下住院,接受治療,住院期間護理師照三餐問候,醫師也三不五時來查訪,一段時間後,變得比較有笑容。

邱偉哲醫師說,其實住院治療時使用的藥物跟門診藥物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多了醫療人員的關心,病情也就好轉。有些患者住院後,家屬經常探視,病情也有了起色。

老人憂鬱普遍晚就醫

很多人覺得老人家是大人,感覺不舒服自然會說,其實老人家也像小孩,心情不好不見得會說出來。小孩有些優勢,不講話時,媽媽會緊張地帶他看醫生;但老人家不講話,兒女會覺得只是心情不好,容易忽略,若老人常哀哀叫,兒女則會覺得煩,覺得是「無病呻吟」,也未必會重視。

很多時候都是久居國外的家屬回台探視時發現,原本熟識的親人狀況差很大,才提醒在台灣的家人帶老人家去看診,延誤了黃金治療時機。若是獨居老人患有憂鬱症,缺乏外出看醫生的能力,就醫時間普遍更晚。

 

來源:《大家健康》 2017 年 10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大家健康》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