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調查》 最常用的行動支付是Line Pay 其次是Apple Pay (下)
文/王妍文 2017-11-22 15:24
廝殺行動支付戰場 各 App 推差異優惠搶客
在這次調查中,也特別針對六大功能,進行「不使用原因」調查。若扣除「擔心資安風險問題」「手機介面小,閱讀不易」與「無需求」等三大原因後會發現,除了 AI 智能理財的認知度不足(不知有此功能占 14.3%)與投資理財偏好有人員協作試算(11.2%)外,包括轉帳繳款、信用卡申請、外匯交易與個人信貸申請等服務,最令消費者卡關的關鍵因素都在於「需要另外開通、程序繁瑣」。
「不同於實體分行可以面對面溝通,數位通路上,大部分是利用零碎時間來理解金融產品,若過程太複雜或耗費時間太長,顧客就跳出介面走了,」玉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李正國觀察,要在手機服務上留住使用者,得在顧客有需求時,就精準地提供圖片或可以快速選擇的答案。
切入行動支付〉LINE Pay 奪冠 Apple Pay 街口緊追
其次,再從數位支付的使用習慣來看日常生活中的數位消費行為,過去半年內,使用過行動支付的比率為 63%。
行動支付市場廝殺激烈,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品牌由 LINE Pay 奪冠(21.7%),但若以世代來看,千禧世代(23.6%)偏愛度又高於 X 世代(19.9%)。這與原先就使用 LINE 通訊,無痛轉移至支付行為不無關係。
緊追在後的是 Apple Pay、街口支付、歐付寶,使用率分別為 17%、14%、13.3%。
長期研究台灣數位支付市場的資策會 MIC 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認為,Apple 的知名度與果粉的忠誠度讓 Apple Pay 一開始就有不錯的綁卡率,加上手機能指紋辨識,快速方便的付款過程,成了最佳黏著劑;而街口支付、歐付寶則從千禧世代最常接觸的生活消費點,前者如餐廳、飲料店;後者從交通、電商、公共費用切入,也吸引不少喜歡追求優惠的早期金融科技使用者。
不過,矛盾的是,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品牌包括 LINE Pay、街口支付、歐付寶等,都是以掃碼方式進行,但在詢問到「若您可以選擇的話,您較喜歡哪一種行動支付方式」時,不僅有 42%千禧世代沒有特別偏愛,另有 36.5%選擇 NFC 感應式,而選擇掃碼方式僅 17.2%。
胡自立分析,這反映出 LINE Pay、街口支付、歐付寶等提供的優惠、場域或支付轉移方式,較打中千禧世代需求,讓這群善用手機的族群,即使內心偏愛「感應方式」,也會願意使用。
不過,隨著新一年度來臨,有更多業者推出以掃碼方式為主的社群娛樂或人機互動服務,也不排除掃碼方式的應用喜愛度會後來居上。
連鎖速食店 是行動支付處女地
至於,是什麼原因最能吸引千禧世代使用行動支付呢?
零售市場最無敵的促銷方式「消費優惠」以 54.3%比例拿下第一,其次才是行動支付本身自帶的優點如「不用帶現金」(42.1%)與「能加快結帳」(34.1%),顯示優惠在千禧世代心中的魅力,還是比使用便利性多一點。
至於在行動支付使用場景上,千禧世代與 X 世代差距不大,最希望運用的地點多與日常生活相關,像是超商(81.4%)、超市(59.4%)與量販店(59.0%),比較特別的是,目前尚未有任何一家行動支付打進的場域:連鎖速食店(55%),也高居排行榜的第四名。
另外,千禧世代對電影院、交通工具與一般小型商家的偏愛稍高於 X 世代;成婚比例較高的X世代則明顯在超市、量販店、3C 賣場、醫院等家庭需求度較高的場域較常出沒。
在台灣,信用卡發行時間近 30 年,當支付方式逐漸轉向行動載具,近五成的千禧世代還是習慣在各種支付錢包背後綁定信用卡(49.1%),以享有先消費、後付款的便利;而連結個人金融帳戶與儲值則各占 20%。
「台灣千禧世代的消費行為愈來愈精明,」楊少夫觀察,千禧世代以前是用 A 卡去繳 B 卡欠款,現在相對成熟,看的是哩程、點數、現金回饋,或是與生活相關的優惠。
而且,比起美國信用卡族群有較高的比例為支付最低卡費,台灣還是傾向追求清償上個月所有卡費,不把債務留到未來。
精明消費 回饋比投資更有魅力
李正國也同意這個看法。他觀察到,現在很多年輕人懂得善用金融工具提升生活品質,像是累積各種消費點數來兌換免費機票,「消費也能理財,搞不好比從事投資更吸引年輕人,」他說。
過去年輕人想要投資,必須先犧牲部分當下生活品質,但現在的年輕世代,對於要犧牲現在去投資未來的生活品質,反而發展出「在本來就需要的花費中,創造出新價值」的理財觀。
以銀行紅利點數、現金回饋來說,如果每筆必要消費可以多享受 5%~10%的優惠,對比必須辛苦存錢、努力學投資後,獲益 5%才消費的方式,更吸引千禧世代。「這個獲利的比例,比投資好太多了,」李正國評論。
未來金融需求〉理財碎片化 更需個人財務管理
在千禧世代對未來生活的想像中,不管在行動平台、AI 智能運用或臨櫃與真人互動等三個不同管道上,「個人財務管理」的需求,皆搶下前三名。
今年調查也顯示,千禧世代善用手機做帳務管理,有沒有可能從「記帳」延伸,推出能滿足消費者人生需求的財富管理業務?
例如,若 5 年後想存到 100 萬買屋頭期款,從記帳 App 就能為千禧世代量身訂做進一步的分析,如定存利率多少?每個月要存多少錢? 銀行就能知道客戶 5 年後有買屋需求,第三年起推播房貸訊息。
或是,金融機構每月收取一點費用,以 AI 提供價值分析,例如,同年齡的人有多少人在做保險規劃?為自己與為家人做的保險比例為何?同薪水等級的人每月花費多少錢?同資產等級的人,投資比例與規劃又是什麼策略?
「不是請銷售人員打電話說,你需要貸款嗎?或是在消費者不需要時,不斷透過廣告、DM 方式告訴他,你有這個服務,」楊少夫認為,千禧世代要的是,當他有需求時,你已經在那裡了。
「透過 AI,從客觀數據去呈現社會普遍性,藉此提醒想理財的人可以怎麼做,」楊少夫說,金融機構給予的客觀理財資訊,更能讓千禧世代理解自己處於財富哪一段,又該做什麼,才能提升財務等級,進而引發需求。(下)
來源:《遠見 2017 新金融特刊》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遠見 2017 新金融特刊》
- 不論是30歲還是70歲 都值得嘗試做一次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