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十大黑科技:機器人會空翻、2.5毫米厚的電視、一小時北京到上海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從年初的CES展會到年底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在這一年裏,人們對科技又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黑科技背後,是人類思維、技術乃至商業運行邏輯的自我革新。人工智能武裝下的AlphaGo顛覆了人們對圍棋的認知,被稱為夕陽產業的電視機也帶來的新的驚喜,人工智能、物聯網正在汽車、家居等場景加速應用,自動駕駛、超級高鐵和飛行汽車已經做好準備改變人類的交通方式。
黑科技不再是一種宣傳屬於,它正在從概念和專利文件變成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Alpha Go:棋局結束,AI時代剛剛開始
2017年5月27日,柯潔與圍棋人工智能AlphaGo的棋盤對弈劃上句號,比分定格0:3,柯潔敗北。而在這場比賽之後,AlphaGo的開發商DeepMind宣布,此次將會是AlphaGo參加的最後一場賽事。
事實上,早在2016年AlphaGo就曾以4:1的成績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隨後又化身 “Master”在短短一個星期的時間裏連下60城,橫掃圍棋界。而在當時,柯潔就曾為此發聲,早早埋下了與AlphaGo對戰的因果。
“我們為我們在 2017 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而驕傲,也知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們在烏鎮與柯潔對弈五個月後,我們讓 AlphaGo 從競賽中退役,並為稱作 AlphaGo Zero 的新系統發表了第四篇論文,它不需要任何人類知識。”本月初,DeepMind在自己博客上的年終總結中稱。
不止於圍棋,AlphaGo的研發團隊已經開始把精力投入到其它重大挑戰中,研發出更為高級的通用算法,幫助科學家們解決最覆雜的問題,包括找到新的疾病治療方法、顯著降低能源消耗、發明革命性的新材料等。
在這份總結中,DeepMind表示,人工智能作為科學工具和人類智慧的倍增器,能夠為其他覆雜問題做同樣的工作。AlphaGo 團隊已經在迎戰下一個重大挑戰,他們希望他們通過圍棋獲得算法靈感僅僅是一個開始。
Hyperloop One:北京到上海只要一小時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12月20日,Hyperloop One在美國內華達州DevLoop賽道完成了第三階段測試,達到了387公裏/小時的速度,較今年8月完成的310公裏/小時的速度再提速近25%。
埃隆·馬斯克最早提出了真空管道輸運系統的概念,2013年8月,他在自己SpaceX的官網上公布了一份題為《Hyperloop a》的白皮書,其中提到人類的5種交通方式——飛機、火車、汽車、船只和Hyperloop。按照馬斯克的設想,Hyperloop最高時速可以達到6500公裏/小時,也就是說,乘坐Hyperloop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1小時。
Hyperloop原理很簡單,對管道抽取真空,用磁懸浮技術將輸運艙懸浮,輸運艙尾部有渦輪提供動力。在接下來的兩年中,馬斯克一直在Twitter上為這項開源的超級鐵路計劃背書。
Hyperloop One則是其中一家正在把馬斯克的科幻想法變成現實的公司,他們在宣傳頁面上寫著,“我們不是在售賣交通方式,而是在售賣時間。從墨爾本到悉尼只需要55分鐘,而駕車前往需要10小時45分鐘。”
Hyperloop One 全軌道覆蓋真空減壓管,減少了運輸艙和空氣的摩擦。電磁懸浮技術又讓列車運行阻力減少,因此列車維持高速前進所需動能大幅減少。Hyperloop One 預計的每小時 700 英裏(約 1127 公裏)速度已經達到了高亞音速水平,完全超越波音 747 飛機 0.85 馬赫(約 1000 公裏每小時)左右的的典型巡航速度。
5月,Hyperloop One在內華達州進行了首次全系統測試,實現了113公裏/小時的運行速度;8月2日測試了XP-1客艙,將運行時速提高到309公裏/小時。但當時公司也出現了一些危機,執行總裁舍文·皮舍沃(Shervin Pishevar)因涉嫌一項性侵指控在倫敦被短暫拘留,之後便有人質疑整個Hyperloop One都是一場騙局。
維珍航空的出現拯救了Hyperloop One,12月,維珍航空創始人兼CEO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dson)宣布將接任Hyperloop One執行總裁,一同來到還有5000萬美元融資,公司也更名為Virgin Hyperloop One。
重振旗鼓的Hyperloop One正在逐漸向目標靠近,他們的一小步,是未來交通的一大步。
LG W7:2.57毫米的“墻紙電視”
2017年,電視可以像墻紙一樣貼在墻上了。
在今年年初的CES 2017消費電子展上,LG最新的W7 “壁紙”系列OLED電視成為了最受關註的產品。媒體稱它為電視的最終形態——W7的厚度僅有2.57毫米,是普通OLED厚度的四分之三。
壁紙電視的出現無疑要得益於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級管),這項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顯示技術目前已經被公認為是取代液晶技術最理想的選擇。由於其自發光的特性,所以結構非常簡單,它擁有LCD技術所無法比擬的物理優勢。極致超薄、柔性顯示、無限對比度、零延遲等,這些都是令液晶所望塵莫及的。
在提升用戶的視覺效果上,LG 也不遺余力。具備“超級亮度”技術(ULTRA Luminance),加上 HDR(Active HDR)技術,可以讓用戶獲得足夠亮畫面的同時又不失影像細節。另外,W7 還加入了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技術,在音效上有了保證。
手機的“全面屏”年
繼“曲面屏”之後,“全面屏”再度成為了高端智能手機的標簽。從小米mix到iPhone X,全面屏的風潮貫穿整個2017年。
夏普一直認為自己是“全面屏”的領路人,因為夏普在2014年推出了一款名為AQUOS Crystal的手機,和小米在2016年才推出的MIX非常像。從今天的審視角度來看,AQUOS Crystal的確符合全面屏的設計形態。可惜的是,夏普當時用的宣傳語是“三面無邊框”。
2016年10月25日,小米在發布第一代MIX手機時,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屏”的概念。到了今年,整個行業都將全面屏作為手機未來形態的發展方向,魅族、努比亞、華為和一加等國內廠商都將全面屏作為了宣傳的重點,iPhone X也在文案裏使用了全面屏這個概念。
iPhone X是第一部去掉下巴的手機,遺憾的是它的“劉海”成為了被吐槽的對象。真正的全面屏,還需要借助異形切割、IC部件位置調整優化、針對屏幕邊框的進一步壓縮,這就有的等了。
柔性屏:把手機篡成一團
今年10月26日,京東方成都宣布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實現量產,而第一條實現量產的生產線則來自面板大戶三星。另外,京東方還展示了一系列彎彎曲曲的概念機,讓我們看到了把手機篡成一團塞到口袋裏的未來。
盡管離真正可以彎曲的手機還離得很遠,但它符合移動設備對輕薄的追求、可以彎曲顯示、功耗更低。
目前人們能買到的落地的產品則是曲面顯示器,從視覺角度來看,曲面顯示器能夠給用戶帶來比普通顯示器更好的視覺開闊感,它避免了兩端視距過大,保證了曲面屏幕的弧度與人眼距離均等,三星也已經推出了擁有極具魅力外觀的曲面屏Galaxy Edge智能手機,但這些產品都沒辦法隨意彎曲。
最大的問題在於,屏幕能彎曲,但不代表芯片、主板、電池等等元件能彎曲。電子元件彎曲的技術難題比屏幕要艱巨的多——2014年,LG曾經費了很大力氣做出了一款曲面電池,用來配合曲面屏手機,但效果並不盡人意。
目前來看,最實際的妥協方案則是把屏幕彎曲,再讓元件集合在不能彎曲的部分中。在微軟剛剛被曝光的專利中,他們借助柔性屏使得兩塊可折疊屏幕之間幾乎沒有空隙,相當驚艷。也有傳言稱,在明年下半年,三星就會在Note系列上使用這種技術。
本文來自全天候科技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