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零售商真是被電商擊敗的嗎?私募股權公司恐怕得負重大責任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8-01-23 12:24


美國零售商近來頻傳破產潮,外界多認為與電商崛起有關。Wolf Street 創辦人 Wolf Richter 認為,實際上這些零售商的「金主」-財力雄厚的私募股權基金 (PE),也是促使這波破產浪潮的重大助力。

PE 公司通常會利用借貸進行槓桿收購,因此,過去大量 PE 公司接手零售商,主要在金融危機前及 2011-13 年,可以利用便宜的借貸得利。Richter 分析,PE 公司還會把債務放在被收購的公司,本身不願背債


此外,PE 公司通常還會由他們收購的公司組合中,收取費用及「特別股息」,從而帶給這些公司額外的債務。PE 公司由這些抽佣及特殊紅利中獲取利潤,貸款人及其他的債權人承擔風險。

而 PE 公司的最終目標,是在幾年的基礎上 (經驗上是 7 年),借由出售給大型公司或者公開上市,來將收購公司脫手。

這種模式在行業繁榮時行得通。但近年來,實體店面受到電商的打擊,讓 PE 公司難以解決負債,最終只能讓被收購公司申請破產

玩具反斗城是受害者

玩具反斗城破產案,就是個鮮明的例子。PE 公司 KKR、Vornado Realty Trust 和貝恩資本,共同在 2005 年以槓桿收購的方式收購玩具反斗城的股份。在 2004 年,反斗城有 22 億美元現金及短期投資,到 2017 年第 1 季,這類資產已減至 3.01 億美元,長期債務則由 23 億美元大增至 52 億美元。

以「現金減去債務」計算,在 2004 年是負債 1.12 億美元,到 2017 年,負債已增至 49 億美元。

在過去的 10 年裡,在網路電商崛起的環境中,這家公司應該努力轉型投資未來。但是為了讓金主仍能得利,這家公司被迫大量舉債借錢,終於在去年 9 月申請破產。

其他被 PE 收購的零售商也是如此,當亞馬遜大軍攻至,他們無法投資和反擊,糧草還扣在金主手中,只能坐待實體零售業崩潰

風險也能轉嫁給投資人

要達成 PE 公司的最終目標變得困難。一些公司能趕在「IPO 窗口」關閉前,把收購公司趕緊上市,但投資人必須因此付出代價。

Container Store 就是個例子。PE 公司 Leonard Green 在 2007 年 6 月將其收購,於 2013 年 11 月,Leonard Green 以每股 18 美元將其上市,兩個月後,股價漲至 47.07 美元。但現在已回歸現實,上周五股價收 5.01 美元,較高峰時下跌近 90%。

其他也有 PE 公司取得的零售商,在 IPO 之後就只能申請破產,紐約食品零售商 Fairway Market 的母公司 Fairway Group Holdings 就是如此,Sterling Investment Partners 於 2007 年將其收購,2013 年上市,最終於 2016 年 5 月申請破產。

受困於債務而無法自救的,可以列出一長串,在無法 IPO 之後,PE 金主最終選擇讓其破產,在 2016-2017 年許多申請破產的零售商,都可以由他們的身上,看到類似的影子。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