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4個月!高盛大宗商品業務收入已超越去年全年
華爾街見聞 2018-06-01 15:08
就在媒體爆出高盛投行部門副總裁 Steve Jung 被美國證監會 SEC 指控內幕交易的幾小時後,彭博社援引不具名知情人士稱,今年前四個月,高盛昔日的「現金牛」大宗商品部門凈收入已經超越 2017 全年,即至少超過了 2.5 億 - 3 億美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2017 年,高盛集團的大宗商品部門凈收入下滑 75%,創下了該公司 1999 年上市以來的最差表現,也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摩根士丹利。這引發了高盛內部對該部門的非正式審核,多名高管離職,其中包括高盛全球大宗商品負責人 Gregory Agran。
周四新聞的知情人士稱,高盛今年在能源和金屬交易商開始賺錢,特別是去年不幸獲得虧損的天然氣與電力分支已成功「翻盤」。除了受到油價上漲的推助,還與美國東北部和歐洲遭遇不尋常寒冷天氣,以及美國制裁俄鋁公司帶動鋁價大漲有關。
高盛發言人 Michael DuVally 雖然拒絕置評收入數字,但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強化,高盛客戶對某些大宗商品的興趣和需求都在回升,大宗商品價格也更為波動,便於交易獲利。觀察可知,這些「利多」因素恰恰就是去年制約高盛固定收益交易(FICC)營收增長的關鍵。
去年第四季,高盛的 FICC 業務增速為 - 50%,是七年來最大降幅。高盛維持了「一貫」的解釋,即具有「挑戰性」的宏觀環境是造成 FICC 業務重挫的主要原因,「特點是波動水平偏低、客戶活動偏低和總體上困難的做市條件」。
高盛首席財務官 Marty Chavez 在 4 月的一季報電話會上也表示,該公司大宗商品部門的表現已經顯著改善。彭博社認為,周四得到的爆料說明,高盛已經擺脫了大宗商品業務的困境,但想要重回近十年前巔峰時期的年度凈收入 30 億美元,還屬於「前路漫漫」。
高盛今年也是將大宗商品作為「重倉」的交易推薦。其全球大宗商品主管 Jeffrey Currie 在 4 月 12 日和 5 月 18 日多次重申,未來 12 個月的大宗商品將斬獲 8%-10% 的可觀收益,均高於此前預計的 5%,理由是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和利率上揚的擔憂過度了,大宗商品能抵抗這些阻力。
但高盛最高管理層即將迎來「大換血」,離開的還都是大宗商品領域主力軍,不免令人猜測還是與大宗商品業務收入在過去兩年較 2011 年的「黃金時代」腰斬有關。
例如,包括固收和股票業務在內的高盛證券部門聯席主管 Isabelle Ealet 預計將於 6 月離職,她被華爾街視為「大宗商品女皇」一樣的存在,恰好與被傳將在年底退休的 CEO 貝蘭克梵一樣,出身於大宗商品交易部門。據稱她早就想走,還是貝蘭克梵勸她等業務平穩了再離職。
分析指出,高盛一直在平衡投行與交易業務之間的競爭性利益。哪塊業務表現最好,往往相關的負責人可能繼續向上爬,進而影響整個高盛的走向。前美國財長鮑爾森就是因為科技繁榮帶來的投行業務而嶄露頭角;曾擔任黃金銷售的貝蘭克梵能夠晉升,是由於固收交易業務紅火,讓高盛成為華爾街最賺錢的公司。
高盛周四順應了美國銀行股齊跌的走勢,收跌 1.43%,部分由於避險需求壓低了美債殖利率和市場風險偏好減退。高盛收報 225.88 美元,接近一個月低位,今年以來累跌逾 11%。
(上圖來自谷歌財經截圖)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