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鬼城 揭露台灣能源政策轉變帶來的電力風險
彭博資訊 2018-08-06 12:13
台灣龍門核能發電廠的警衛室有一張地圖,一眼可以看出原本的規劃:教室、宿舍、雜貨店、派出所。這個位於台灣東北海岸的小城原本是要能自給自足,目的是要滿足亞洲第七大經濟體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
反之,廠區如今空空蕩蕩,未曾完工更不曾啟動,公眾反對核能的聲浪高漲下,代價是 100 億美元。 距離台灣逾 1,400 英哩 (2,250 公里) 的日本在 2011 年發生損失慘重的核災後,台灣改寫其能源計劃。蔡英文下令在 2025 年之前關閉所有核能反應爐。
此舉引發一場高風險的賭局:台灣要能找到可取代核電廠(供應台灣 12% 的電力)的替代能源,同時要限制碳的排放。台灣的改弦易轍,反映區域內轉向更乾淨能源的勢頭,包括陽光、風力及天然氣。從澳洲到南韓及從中國大陸到印度,都在試圖滿足日益升高的需求,但又不致引發更多排放,後者是氣候變遷及霧霾的元兇。
台灣的解決之道:計劃在多風的台灣海峽豎起風力發電機, 沿海的鹽地上則立起太陽能板, 也準備設立液態天然氣接收站。但發展能源的新來源可能要多年的經營,在用電需求和發電容量的差距縮小之際,台灣未來是可能因電力不夠而限電和停電的。
「未來幾年針對備用容量和電力供應的可靠性都是令人擔心的,」IHS Markit 駐北京的分析師 Zhouwei Diao 說。
該政府的計劃有幾個部分。首先,所有核燃料和大多數石油燃料發電機都將被關閉。他們共同提供了 2016 年台灣電力的 16%。到 2025 年,該國的煤電產能仍將與目前相同,但隨著替代能源的擴大,其總發電量將從一半左右降至 30%。天然氣的使用量增長料將最大,占到 2025 年供應量的一半,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增加三倍至 20%。
未來七年的電力需求將會成長,台灣政府稱,將大幅增加發電容量,並限制碳排放,以擺脫一個政治難題。
台電公司在蘭嶼這個住有原住民的島嶼上蓋了引起爭議的核廢料貯存場後,台灣這家國營的核能業者就已引起社會責難。在日本爆發核災後,台灣的反核聲浪更高;當年因為大地震和海嘯導致沿海兩座反應爐熔毀。德國及南韓等國家也因此放棄本身的核電計劃。
日本福島發生核災時,台電已有三座核電廠在運營,並且在龍門興建第四座。2014 年, 台灣政府停建即將完工的核四廠。2016 年, 以反核為政見的民進黨政府贏得大選。上個月,工人們運離未使用過的燃料棒 ,賣給美國的一個買家。
「台灣能以不到十年的時間取代所有核電,並且增加發電量以滿足日增的需求,這是非常大膽的賭注,」新加坡的 Wood Mackenzie Ltd. 能源分析師 Robert Liew 表示。「台灣政府正試著證明未來比人們預期的更快來到。目前一切都沒事,但可以先看看未來三、四年會發生什麼事。 那才是棘手的地方。」
台灣政府的決定令電網陷入險境。根據彭博 NEF,四年前,台灣的發電容量比尖峰用電需求高出 15%,縱使電廠意外停擺,也能輕鬆應付。兩者的差距在 2015 年降至 10%,2017 年 8 月最低降至 1.7%,當時幾座核反應爐歲修未運轉。今年夏季,大部分時間的差距在 6% 以上。
台電從 2002 年就示警將會限電。去年, 一座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意外停止運作,造成逾 600 萬戶受到影響,部分半導體生產甚至中斷。 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等工業團體呼籲政府,改變其逐步淘汰核電廠的做法,並啟動龍門核電廠,以避免未來的電力不足問題。
但政府堅持廢核計劃。其樂觀的原因之一是,世界各地興建風電及太陽能項目的成本大降。此外,來自中東、澳大利亞及美國的便宜液化天然氣的供給也增加。
但彭博 NEF 駐北京分析師欒棟表示,台灣要興建其所需額外的天然氣發電廠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這得好幾年,稍有任何延誤,可能會限制台灣擴大電力生產的能力。此外,大型太陽能及離岸風電項目在台灣也有自己的難題要解決。
Vena Energy 是台灣最大的太陽能電站的運營商,在一個名為口湖的小鄉鎮附近的四公頃土地上可生產 5 MW 的電力。台灣陽光充足的平地不多,部分原因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山。 為了口湖項目,Vena 與 20 多位不同的地主協商,為了避開農地,甚至墳墓而必須以奇怪的角度安放太陽能板。大部分太陽能板是豎立在原來的鹽地之上。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 Vena 在台灣還有六個主要的太陽能項目,一些因為在取得地方許可時有了延誤而進度緩慢。隨著官員越來越熟悉公用事業規模的太陽能項目,動作可能會加快, 該公司台灣負責人 Gavin Tan 說。台灣從未有過這種太陽能項目。
「我們非常看好,我們會竭盡所能,完成更多項目,」Tan 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