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再度談判〉彭博:習近平與川普達成貿易協商的五大障礙
彭博資訊 2018-08-16 18:00
從美國總統川普對貿易逆差的不滿,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設法遏制中國崛起的擔憂,這個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的領導人之間存在許多分歧。
但先把這些最高爭端放在一邊,可以發現,尋求結束中美貿易戰的外交官、企業高管和貿易談判代表反復卡在了五個具體問題上。問題是,想解決其中任何一個,都需要中國反思自己的發展模式。
1. 技術轉讓
美國認為,對於從汽車到航空航天的一些行業,中國要求外國公司在華成立合資企業,這事實上是強制向本土公司傳授專有技術。川普政府在調用《1974 年貿易法》第 301 條、提議對約 2,500 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時,理由之一就是這種智慧財產權問題。
中國否認強迫公司轉讓技術,並聲稱合資相關條件對於縮小中國與西方的工業差距至關重要。北京還將這種做法視為中國 2001 年作為發展中經濟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所保障的權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有時,技術轉讓是公司之間用技術換取市場的一種安排。
2. 工業產能過剩
與政府的密切關係,再加上有政府背景的銀行提供的寬鬆資金,推動了中國國有企業隨著經濟長期繁榮而大規模擴張。而隨著經濟成長放緩,這些工業巨頭削減過剩產能動作遲緩,使得產品在全球市場氾濫並給海外就業造成壓力。去年,中國鋼材過剩量超過了法國和德國的總產量。
中國是川普引述貿易法第 232 條、以國家安全為由實施鋼鐵、鋁關稅的主要針對目標之一。雖然作為習近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計畫的一部分,中國一直在削減產量,但要以讓美國滿意的速度進行的話,則可能會引發大規模裁員、導致出現不安定的風險。
3. 國有企業改革
儘管擁抱資本主義市場力量推動了中國的成長,但中共從未放棄對生產資料的控制。國有企業仍持有約 40% 的中國產業資產,其中包括一些規模位居全球前列的銀行。對於川普政府所尋求的那種市場改革和私有化行為,中國沒有展現出多少興趣。
事實上,讓國有企業變大變強是習近平擴大中國經濟影響力戰略的一個關鍵,一系列合併交易正在讓國家寡頭壟斷變成壟斷。減少企業數量將消滅一個控制經濟和管理風險的有力工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中關係專家呂祥說,沒有國有企業,中國就不能再稱自己施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
4. 產業政策
中國社會主義根基的另一項傳統是中央規劃產業政策,集中國家的大量資源去實現戰略目標。習近平想讓中國崛起為超級大國,並把完成這項任務的計畫大部分建立在《中國製造 2025》等一系列標志性政策之上。《中國製造 2025》把補貼傾斜至飛機、新能源汽車和生物科技等 10 個關鍵行業,以便在這些行業占據主導地位。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將該計畫描述為對「美國才華」的攻擊,因為它讓中國公司獲得了相對波音和英特爾等公司的優勢。但中國官員認為這是一種向價值鏈上游前進的方式。
5. 雲計算
網際網路使得中共對近 14 億中國公民的控制面臨嚴峻挑戰,並導致中國實施嚴格的「網路主權」制度,以更好地管理信息的跨境流動。雖然這種做法引發了美國公司的各種抱怨,但在雲計算領域尤為顯著。
去年,中國要求中國數據必須存儲在境內,禁止外國公司在中國擁有或經營自己的數據中心,表面理由是為了保護隱私和智慧財產權。現在,美國官員希望中國撤銷這些限制,他們認為這些限制讓 Alphabet Inc.、蘋果公司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更難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市場獲得公平的占有率。
- 2025這樣投資AI最穩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