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央行升息舉步維艱 關鍵不僅僅是美國而在「各國」
鉅亨網記者王莞甯 台北 2018-12-15 15:00
台灣央行將在下周四 (20 日) 召開第 4 季理監事會議,市場上多預期利率將「連 10 凍」,事實上,當市場都在看美國升息是否會引發央行跟進時,或許可將央行考量的範圍看得更廣,也就是說,若各主要央行多處在按兵不動的階段,為什麼台灣央行要走在前頭?
可觀察到亞洲的央行中,印尼今年以來已 5 次調升利率,而菲律賓也已升息 4 次,南韓則是在 11 月底升息 1 碼至 1.75%,是 2017 年 11 月以來首度升息,其中,以南韓央行的動作與台灣的連動性相對高一點。
事實上,南韓和台灣的狀況還是不同,韓元兌美元一向較台幣劇烈許多,南韓央行高度憂心與美國的利差,儘管南韓第 3 季經濟成長率創 9 年來新低,仍走上升息之路。
而亞洲指標性的央行─中國人行持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使市場預期甚至可能降準;日銀更是直接表態,隨美中貿易衝突持續升高,必要時會降息或增加資產購買,並強調短期內不升息。
因此,即便台灣稍具備理論上的升息條件,例如利差擴大,但國內外經濟成長正趨緩,我國央行升息的確無急迫性。
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主計總處甫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 (GDP) 至 2.66%,終止連 4 季上修,也下修明年 GDP 至 2.41%,顯示明年經濟成長將較今年力道放緩。
物價方面,主計總處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 年增率為 1.43%,而明年因菸稅效應結束式微,且國際油價下跌,CPI 年增率回落至 0.96%,顯示當前沒有通膨壓力;更需注意的是,美中貿易戰的不確定性高,且恐怕歹戲拖棚,停滯性通膨的隱憂浮現。
翻開第 3 季理監事聯席會議議事錄,可看到已有部分理事開始表達對利率調整的想法,主要因素是台美利差擴大、資金移動對匯率的影響,以及中國和南韓政策利率皆已高於台灣等。
然而,政府高度期望台商回流以提振民間投資力道,尤其在貿易戰下,台商回流速度有望增快,央行總裁楊金龍更曾提到,「維持利率不變應該是有助台商回流」,顯然,這也將成為升不升息的另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公開市場理事會 (FOMC) 於美國時間 20 日公布利率決議,一般認為將持續升息腳步,但明年的升息次數可能從原先預期的 3-4 次降至 1-2 次,若如市場預期聯準會態度偏鴿派,那麼,明年台灣央行跟進升息的壓力就更加緩和。
過去,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依循的客觀條件是泰勒法則 (Taylor"s Rule),也就是將通膨率和產出缺口視為重要的依據,但在貿易戰的不確定性貨幣政策正常化難度提高,甚至加深與泰勒法則脫鉤,更別說是夾在眾多大國之間的台灣,利率政策有多糾結。
整體來看,或許我國央行先觀察其他主要央行是否普遍跟進美國升息的腳步,才是權衡之計。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