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台股

〈研之有物〉當「老外學者」遇上「打架立院」 ──鮑彤專訪

研之有物 2019-01-13 10: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片來源:研之有物 攝影│張語辰

為什麼要研究「國會衝突」?

來自美國的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鮑彤,長期研究台灣政治與選舉。從一個「局外人」,逐漸融入這塊土地,變成一位中立冷靜的「觀察家」。他最新的研究主題是「國會衝突」,台灣層出不窮的「立法院打架」,恰好成為全世界研究素材最充足的地方。鮑彤期望透過系統性分析,對政治制度、媒體素養、及公民教育,提出具建設性的改革方案。


鮑彤是位長期研究台灣政治與選舉的「老外」學者,但一切的開端,竟是一場無心插柳的意外之旅。 攝影│張語辰
鮑彤是位長期研究台灣政治與選舉的「老外」學者,但一切的開端,竟是一場無心插柳的意外之旅。 攝影│張語辰

踏進鮑彤的研究室,從櫃子上不計其數的政治類書籍,到牆壁及天花板上掛滿的各式各樣競選旗幟,顯而易見,他是位研究政治的學者。但看到本人,心中還是會跳出個問號,「咦?是教英文的老師嗎?」

是的,鮑彤是不折不扣的美國人。一個「老外」,卻飄洋過海、不遠千里地來到福爾摩沙,研究這裡的政治和選舉,時間一晃,就是將近三十年。現在的他,操著流利的中文,講起台灣政治人物如數家珍,選舉的年份日期也倒背如流。土生土長的在地人,都沒他厲害。

故事,得從 1989 年說起。

繞開坦克遇見愛,阿斗仔研究台灣政治將近 30 年

1989 年,兩岸政治都處在動盪變化的一年。

當時,鮑彤還只是個研究政治學的美國大學生,對於實施共產主義的中國,有著濃厚興趣。買了 6 月份飛往北京的機票,準備到中國進行一趟學術之旅。沒想到, 4 月中爆發學運,北京的緊張氣氛開始升溫。詭譎的情勢,讓鮑彤在 5 月份忍痛取消了赴中國的行程,「勉為其難」地把目標轉往台灣,改赴自己大學老師的母校,台中東海大學。

隨即,北京就爆發了震撼全球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不過鮑彤並不是慶幸自己跟災禍擦身而過,反而懊惱自己踏上了一個陌生的小島。「那時候很生氣啊!我根本沒有想要來台灣的!」鮑彤憶起當時,情緒仍很高昂,但表情沒有恚怒,而是帶著莞爾。

陰錯陽差,結下了跟台灣的不解之緣。在學術之路上,見證著九零年代政治環境劇烈變動的台灣。 1990 年,野百合學運,讓鮑彤第一次察覺這島上蘊含的政治能量; 1992 年,第二屆立委選舉,曾任立法院副院長的國民黨籍沈世雄,在一片看好下高票落馬,更讓鮑彤對台灣難以預測的政治生態,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喜歡研究選舉,但中國大陸根本沒有選舉啊!還是台灣比較有意思。

自此,鮑彤正式宣告「移情別戀」,台灣成了他研究生涯的新歡。

台灣選舉頻仍,成政治學研究最佳取材場域

要研究選舉,台灣的確是個有趣的地方。

在政治生態上,兩岸的分裂現況,讓台灣政黨光譜不以左派右派、而是以統獨進行劃分。再加上歷史及地域因素,長期下來形成了南綠北藍的格局。

台灣民眾政黨偏好,隨著時代和環境不停變化。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台灣民眾政黨偏好,隨著時代和環境不停變化。 資料來源│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態度分佈趨勢圖

另一方面,解嚴後的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從地方到中央、從民代到首長、上至總統下至里長,選舉是台灣民主的象徵,也成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大大小小的選戰,在鮑彤眼中,都是精彩的研究素材。

其中一個鮑彤最感興趣的主題,是「策略投票」。從 1992 年那場選舉開始,他發現台灣常常出現一種情形:民調領先、呼聲高的候選人,開票結果卻高票落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媒體報導、政黨配票、與棄保效應,種種因素之間,是如何產生交互作用?而與民調相悖的選舉結果,是否象徵某種民主機制的危機?

另外一個鮑彤浸淫的研究領域,則是選舉制度的變遷。自九零年代以降,台灣的選制持續變革,包括總統從國大代表選舉改為全民直選,立委選舉則歷經席次減半、並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等。各種制度變化所牽動的權力板塊位移、或是對政治效能的影響,都是他的關注焦點。

例如,鮑彤進行了一份歷時性研究,透過分析四十幾年來的選舉數據資料,探討「婦女保障名額」產生的影響。他發現,在歷史的累積及政黨競爭的催化下,婦女保障名額的確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這讓台灣在亞洲之中,擁有一個性別相對平等的政治環境,女性在政壇發光發熱的機會,不輸給男性。

國會衝突全球最多,另類「台灣之光」

至於鮑彤目前正在進行的最新研究,則聚焦於一個很有趣的題材:國會暴力。

從很早開始,台灣民眾已經習慣於「立法院打架」這件事了。增額立委時代,國民黨的資深老立委還佔據國會絕對多數,人數吃虧的民進黨立委為了扭轉劣勢,開始把黨外運動的衝撞文化帶進議場。 1988 年,當時還在民進黨的朱高正,跳上主席台對立法院長劉闊才飽以老拳,算是首位「國會武林高手」。

1988 年 4 月 7 日,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上主席台毆打立法院長劉闊才,開國會全武行之先河。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那些年…你所不知道的立委打架內幕〉 (註:轉載本文,請逕向聯合知識庫申請照片授權)
1988 年 4 月 7 日,民進黨立委朱高正,跳上主席台毆打立法院長劉闊才,開國會全武行之先河。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那些年… 你所不知道的立委打架內幕〉 (註:轉載本文,請逕向聯合知識庫申請照片授權)

此後媒體效應引起仿效,立法院肢體衝突層出不窮,也打出了不少政治明星。像是有位立委曾經拿預算書砸國防部長郝柏村,後來平步青雲,一路從市長做到了總統,他,是陳水扁。

很多國家的國會都有打架,但台灣在全世界裡還是最多的。前三名就是台灣、南韓、烏克蘭。

對於這另類的「台灣 No.1 」,鮑彤認為有非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全球多達 38 個國家曾有國會暴力的紀錄,這種現象需要更系統性的理解。雖然有點諷刺,但台灣國會打架的次數夠多,正是最佳的研究場域。

為什麼會從一般性的衝突演變成肢體對抗?是個人秀抑或團體戰?是擦槍走火還是精心策劃?為何有「鏡頭前下重手、鏡頭外手牽手」的現象?暴力事件對民意有什麼影響?參與鬥毆的立委民調起伏如何?這是民主體制的常態或是失靈?…… 太多問題值得一一去分析探討。

鮑彤目前已經從報紙新聞的紀錄,完整列出了每一次衝突事件。接下來還要比對電視新聞畫面、民調報告、選舉投票結果的資料,期待能回答前面所提出來的所有問題,並且對於公民教育、國會制度等環節,提出具建設性的改革方案。

旁觀政壇眾生相,笑看競選嘉年華

做了這麼多政治研究,自己會不會也產生特定立場,甚至參與其中呢?被問到這個問題,鮑彤聳了聳肩,露出大男孩般的調皮微笑。他認為,政治學者最好維持冷靜中立的旁觀角色,至少不輕易表態。因為一旦涉入太深,除了自己觀察角度可能出現偏差,另一方面也可能被貼上標籤,而被拒於特定陣營之外,增加研究困難度。

「但有件事情我很喜歡參加,那就是台灣的競選晚會。」鮑彤興奮說道。

競選晚會是台灣最有趣的政治溝通,一場熱鬧的嘉年華。

對部分政治冷漠的民眾來說,鋪天蓋地的候選人旗幟、還有高分貝的選前造勢晚會,都是嚴重的視聽汙染。但在鮑彤眼中,這些都是專屬於台灣的政治文化。感受那個空間裡,濃度極高的政治激情、交錯飛舞的選舉語言,帶給他莫大興味。

鮑彤開心地展示多年來從選戰中得到的「戰利品」──各式各樣的競選旗幟。他一下介紹那面旗子上腳印的由來、一下稱讚這個吉祥物圖案設計多有趣,大大小小不下數百面。每一面,都是一個候選人打拚的故事,也是鮑彤在這個已分不清是異鄉或故鄉的島上,留下的珍貴記憶。

2015 年聖誕節,鮑彤用收藏的競選旗幟精心裝飾聖誕樹。  圖片來源│Frozen Garlic
2015 年聖誕節,鮑彤用收藏的競選旗幟精心裝飾聖誕樹。  圖片來源│Frozen Garlic

原文連結當「老外學者」遇上「打架立院」 ──鮑彤專訪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