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中貿易戰:陸產業外移少 洗產地多
鉅亨網編輯江泰傑 2019-07-30 17:00
美中貿易摩擦暫時有所緩和,但前景仍不能太過於樂觀,短期來看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已加徵的關稅還不會取消。
而這波美中貿易紛擾不光只是使得中國出口至美國產品成本增加,許多國際型企業已預判未來美中之間的貿易紛擾可能不會再向過去一般平靜。因此市場也開始熱議,中國會不會因為這次美中貿易戰慢慢卸下「世界工廠」的光環。
首先從製造業 FDI 來看,2018 年中國製造業外商直接投資 (FDI) 實際使用金額開始較 2017 年提升,突破 400 億美元,年增率由負轉正,成長逾 20%,且去年美中已爆發「中興事件」,而市場已警告華為可能是一下波制裁對象。但當時外資仍積極在中國投資。
在中興事件後,緊接著華為遭到制裁,不過 2019 年上半年中國 FDI 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仍保持穩定成長,幅度較 2018 年底有所回升,並未受到制裁華為的影響。
而從生產端來看,2010 年~2015 年的大幅下滑則是受到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衝擊,由於這是全球性的系統風險,世界各國工業及製造業生產均出現衰退。
近兩年中國工業及製造業生產成長下滑是因為執行去槓桿政策,即使去年美中貿易紛擾已經展開,但製造業生產仍保持相對穩定,尚未出現產業大規模轉移而導致生產明顯萎縮的現象。
不過,美中貿易摩擦即使對中國整體產業衝擊不大,但仍是有影響。這反應在中國對美出口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而這部分出口及其相關產業是有可能轉移到其它地區。
舉例來看,從美國對東南亞其它國家的進口成長可知,2019 年前 5 月,美國從印尼、泰國、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進口成長保持不變或出現下滑。
但美國從越南的進口成長在同期卻大幅上漲,這意味著越南可能開始承接中國部分產業的轉移,使其在美中貿易摩擦中成最大受惠國。
再進一步分析,越南今年以來對美國出口的高成長,背後仍有中國企業的影子,越南多數產業對美國出口的高成長也伴隨著從中國進口的高成長,意味者這些產業並未大規模遷出中國而轉向投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只是利用「洗產地」方式轉出口至美國。
如電腦設備製造產業,雖然越南上半年對美國出口成長高達 77%,但越南從中國進口成長幅度也維持在這一水準。
若對照紡織服飾來看,今年上半年越南對美國出口成長高達 57%,而自中國進口成長只有 10%,不光如此,該類產品自中國進口的成長幅度還遠低於自中國總體進口的成長幅度。
此外,紡織服飾產品作為越南出口美國的最大品項,但其從中國進口金額在越南海關資料中並沒有詳細列出,反映出這類產品並非越南從中國進口的主要項目。
綜合來看,越南對美國出口突然呈現高成長最大貢獻來源主要在電子產品,而越南對中國電子產品需求也大幅成長,這反應出中國企業「洗產地」的問題,但也可了解中國製造業尚未出現大舉遷移的情況。
東南亞國家優勢
不過值得留意的一點,根據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月平均收入約在 844 美元,而東南亞地區工資水準較高的馬來西亞也只有不到 600 美元,越南更是不足 250 美元。
這對於紡織業及手機組裝等勞動成本敏感性較高的製造業而言,無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此外,與中國相比,東南亞國家的稅收方面也具優勢,特別是勞動相關稅收負擔比重不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8 年中國勞動相關稅收占企業純益比重高達 45%,而東南亞國家中最高的越南只不到 25%,其它國家更是在 20% 以下。
而勞動成本及相關稅收負擔偏低對勞力密集型的製造業而言,可以明顯改善其獲利水準,這也正是許多勞力密集型產業開始轉移到東南亞地區的原因所在。美中貿易戰只是加速這產業製造基地轉移的催化劑。
中國被迫加速轉型
中國當然自身也有其發展優勢條件,勞動力充裕,技術水準較東南亞各國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中國平均每週工作時間約 46 小時,超過多數東南亞國家。
勞動力技術水準方面,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數量接近 7800 萬人,為東南亞國家的 4~10 倍,且中等技能以上人員在就業人員中的比重高達 91.7%,而越南不足 60%。
在硬體建設方面,如寬頻網路等科技基礎設施,東南亞國家普遍不如中國。因此,勞力密集型的產業容易向東南亞轉移,但依賴人力資本的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高階 IT 設備等產業的轉移恐怕較困難。
總體而言,中國在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轉型,開始朝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前進,如發展半導體等,但美中貿易戰可能逼使中國經濟轉型開始加速。
經濟加速轉型最大的風險就是從勞力密集轉向技術密集期間,若進展速度太快而產生出大量的結構性失業人口,恐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 川普高關稅啟動!聯準會利率決策增變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