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鉅亨新視界

〈工業技術與資訊〉張安平 結合水泥產業優勢 實踐跨界循環經濟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19-10-20 14:00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圖片: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工研院新科院士張安平,事業橫跨水泥、環保、觀光、能源等領域,為跨界創新型舵手。2017 年臨危受命,接掌台泥企業團,將台泥轉型為環保工程公司,版圖跨向歐亞大陸,營運成長再創新高。「身為水泥人,我驕傲!」張安平關注工業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尋找人類發展與環境間之平衡,開創循環經濟大未來。

台泥企業團總執行長/台灣水泥董事長 張安平
台泥企業團總執行長/台灣水泥董事長 張安平

25 歲,進入紐約市政府,帶領 200 多人的團隊,參與瀕臨破產的市府財務重整計畫。28 歲,在中美斷交的動盪時局中,與父親、業界人士赴美奔走遊說,爭取制定《台灣關係法》。他的父親,是台灣嘉新水泥的創辦人張敏鈺;他的岳父,是台灣水泥創辦人之一、兩岸交流重要推手—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

他,就是現任台泥企業團總執行長暨台灣水泥董事長張安平。

張安平作風開明,學識文采兼具。他博覽群書,獨鍾文史哲學和藝術,生意人談績效數字,張安平每場法說會、股東會,卻總是以永續主題開場,強調台泥對社會、員工、股東三方負責,賺合理利潤,不是最大利潤。他作詩、寫書,信手拈來滿是歷史典故;他潛水、騎馬,專業技術挑戰自我極限。

屢次轉危為安 一肩扛起家族責任

張安平從嘉新水泥董事長、ICRT 電台董事長、中嘉網路董事長、和信超媒體營運長到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等,橫跨產業幅度之廣,台灣少有人及。

為了完成母親臨終前的囑託,27 歲時決定從美國回台接手嘉新水泥副總經理,順利解決公司 6,000 萬美元債務,從此與家族事業緊密相連。

2001 年,積極布局電信網路事業的妻舅辜啟允過世,在辜振甫的請託下,張安平進入和信集團,出任和信超媒體營運長和中嘉網路董事長。接著將中信飯店體系改造為雲朗觀光集團,現已成台灣最大的連鎖飯店品牌。2 年前,因時任台泥集團董事長的辜成允意外故去,為了完成對老丈人的承諾,張安平主動扛下台泥,穩住公司營運。
從水泥、科技,到金融、媒體、觀光,即便產業跨距極大,張安平卻總能轉危為安,讓公司穩定中再創高峰。對此,張安平淡然表示:「我的生命其實都不是我選擇的,全是 Happen to Happen。」

下苦功學習 找出致勝關鍵

張安平一直對台泥集團有割捨不了的責任,同時也謹守對長輩的承諾,「我們唯一可以控制自己的事情,就是講出來的事,盡力做到。」

張安平口中的「做」,是極度專心致志的表現。「完全 Focus,功課非做不可,而且是扎扎實實的功課。」剛接手台泥時,他曾連續 40 天、每天花 10 小時研讀資料,連過年也待在公司裡,接著馬不停蹄地勤跑兩岸工廠,只為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台泥的發展與未來經營策略。

每當他接手新事業時,都是如此下苦功研究,先建立對這個產業的「看法」,也就是所謂的願景,「每個生意都有它的致勝關鍵,不會太多,可能就 1 到 3 個最重要的因素。」

比如他經營旅館,關鍵就是端出特色產品,還要有故事,讓人住過以後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是連鎖旅館,也不用相同模式複製,所以雲朗旗下每間飯店,全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格美學。

不求名利 只求盡力

面對接手的過渡期,他從不做過大的改變,「我喜歡 Evolution,不喜歡 Revolution,是演變而不是革命。」他也不喜歡用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方式樹立威嚴,「你要和每一個人當朋友,只有這批老臣才可以告訴我每個細節。如果大家只是被動地跟你做事,這樣是做不成的。」

另一個關鍵是,他從不批評上一任經營者的決策,「每個人的領導方式和個性不一樣,方向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沒有誰對誰錯,在商界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永遠沒有單一答案。」他以切蛋糕比喻,有人喜歡不停對切,有人喜歡直接切一小塊,「最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方法來切這塊蛋糕。」

他總是在集團需要時,挺身而出;完成任務,瀟灑不戀棧。他笑著說:「其實我沒什麼太大野心,只是把一件事盡力做到最好。」

張安平從沒想過要締造甚麼紀錄或里程碑,卻總能交出亮眼成績,不僅經歷過的危機都圓滿落幕,接手台泥後,2018 年營收、獲利均創歷史新高。「我做任何事都當作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當作一份工作;我相信,如果全心全意,事情就會好起來,」這不僅是他的心路歷程,也是給年輕人的真誠建言。

張安平總是在集團需要時挺身而出;完成任務,瀟灑不戀棧。
張安平總是在集團需要時挺身而出;完成任務,瀟灑不戀棧。
推動循環經濟 讓水泥業轉型

接手台泥後,張安平積極推動轉型。他不再喊出目標 1 億噸產能,甚至拿掉全產全銷的 KPI,轉投入永續環保。現在的台泥,不只是一間水泥廠,更是一間處理人類文明與大自然關係的綠色環境工程公司,「『循環經濟』就是我認為未來水泥業要走的路。」張安平如是說。

水泥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技術,是以水泥製程平均超過攝氏 1,300 度高溫,如同火山爆發時岩漿的熱力,分解戴奧辛及多種人類製造出之廢棄物,為社會解決社會問題;台泥和工研院合作碳捕獲技術,透過捕捉水泥燒製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養殖雨生紅球藻,再從中萃取出高價值的抗氧化聖品「蝦紅素」,開發成食品或保養品,預計 5 年後可達到商業規模。

自擔任台泥董事長以來,對內、對外,張安平總是不斷溝通經營價值觀,及水泥的價值與責任。「現在台泥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前人種樹,但 5 年後我們可以收穫什麼?就是現在種的東西。」雖然這些永續投資還未能幫台泥賺進任何利潤,但張安平眼光放得很遠,不只幫公司未來鋪路,也在解決現代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既可對社會有貢獻,又是生意的利基,這就是雙贏。」

縱橫商場 40 年,張安平觀察,「台灣講太多接地氣,我倒認為,現在台灣產業必須要接『世界氣』才行。」產品落地固然重要,但受限於市場規模,未來產品必定要走向世界化。如同他最熱衷的大航海時代故事,600 年前,遠征的葡萄牙艦隊揭開全球化序幕,現在,不管台泥或台灣產業也要啟程出發,勇敢航向世界。

台泥花蓮和平廠和工研院合作,捕捉水泥燒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養殖雨生紅球藻,再從中萃取出高價值的抗氧化聖品「蝦紅素」,開發成食品或保養品。
台泥花蓮和平廠和工研院合作,捕捉水泥燒窯過程中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養殖雨生紅球藻,再從中萃取出高價值的抗氧化聖品「蝦紅素」,開發成食品或保養品。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4 期 2019 年 10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