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臺灣技術新星勇闖國際
工業技術資訊月刊 2020-01-19 12:00
最新出爐的中小企業白皮書,揭曉 2018 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與就業人數,雙雙來到近年新高,新設中小企業數量也明顯增加,創業氣氛活絡。工研院創新公司與美商應材創投日前舉辦聯合創業競賽,近有 70 支的新創隊伍同台競技,展現技術能量,要將臺灣科技新星推上國際。
為厚植臺灣新創圈的創新技術實力,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ITIC,以下簡稱創新公司)與全球材料工程解決方案及半導體科技龍頭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旗下的「應材創投」(Applied Ventures)攜手,舉辦首次「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 創業競賽」。兩家公司在全球科技產業的投資,均有相當的規模與實績,臺灣的新創團隊在此平台競技,有機會在世界 500 強企業的高階主管面前一展技術能量、實現創業抱負。
工研院挺新創 促科技與資金市場結合
應用材料公司資深副總裁、技術長兼應材創投總裁歐姆.納拉馬 (Omkaram Nalamasu) 表示,工研院有許多跨領域的優秀人才,美商應材和工研院已經有許多合作,今天雙方共同釋出資源合作 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 競賽,就是因為都看到了新創公司的潛力,進而給予新創輔導與資源後加速成孕育為大公司,非常高興這次能和工研院以及創新公司的合作「很期待在此次競賽中,看見臺灣新創與國際接軌的技術藍圖。」而只要技術、產品與應材供應鏈密切相關,符合應材的核心技術範圍,都有機會獲得投資,快速進入國際市場。
「臺灣許多創業人才擁有技術與商業計畫,但欠缺可連結的外部資源,因此錯失發展契機,」創新公司總經理戴逸之指出,工研院創新公司成立 40 年來,已輔導、衍生超過 300 家新創公司,上市櫃者超過 100 家。「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與一般創業競賽最大不同,在於更重視技術深度。他期許,未來能夠定期舉辦此類競賽,搭起投資人與產業、學界的橋樑,進一步吸引國際目光。
本身也是創業者的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對此創業競賽相當肯定。創新公司與應材創投,背後的母公司都具備深厚的研發能量,他希望能夠透過本次競賽,促成科技與資金市場的結合,「下一個臺灣獨角獸,盼能透過 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 競賽被發掘出來。」劉文雄也感性鼓勵新創團隊,千萬不要怕失敗,他以自身經歷為例,表示曾在簡報的過程中受到投資人質疑,但他堅信失敗是邁入成功的必經階段。「短期市場是選美,長期市場是舉重」,劉文雄希望新創公司不僅要贏得選美比賽、擁有健美身材,還能晉級世界盃,成為實力堅強的新創企業。
新華光能奪冠 贏在創新技術已量產
本次競賽吸引近 70 支隊伍參與,技術能量超乎評審的預期。最終決選的 10 支團隊,需向現場上百名觀眾及產學界菁英進行全英文簡報。由於每一支團隊在技術上各擅勝場,該如何從中判斷出名次高下,讓評審傷透腦筋。
經過激烈的評選,來自清華大學量子點實驗室的「新華光能」(HsinLight Inc.),拿下首屆 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 冠軍。實驗室主持人清華大學材料工程教授陳學仕,自 2001 年便開始潛心研發量子點(Quantum Dot)材料,是將量子點應用於顯示器背光源 LED 與量子點薄膜的發明人,新華光能也於 2018 年正式成立。
新華光能技術長劉孟奇原本在業界服務,預見顯示器尺寸愈來愈大、解析度要求愈來愈高,液晶顯示技術已現瓶頸。他看好量子點在顯示器的應用,遂加入量子點實驗室團隊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以專利量子材料 Mini LED 與 Micro LED 解決前述產業痛點。團隊另外一位靈魂人物則是研發部經理何士融,負責開發量子點材料與量子點噴墨列印技術。
新華光能之所以獲得評審一致青睞,最主要原因在於所研發的量子點技術已經商品化,進入量產階段。得知獲獎,何士融興奮溢於言表,他認為,參與 The 2019 Deep Tech Challenge 最重要的斬獲,就是學會用平易近人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將研發能量介紹給潛在投資人。
兼顧技術與市場者 最獲青睞
獲得銀牌的「Tanvas Inc.」團隊,總部設於美國芝加哥,是從西北大學衍生創業的團隊,執行長洛普雷斯蒂(Phipllip LoPresti)身為連續創業家,對本次競賽的緊湊節奏與臺灣年輕人的創意感到驚豔。洛普雷斯蒂表示,市面上的觸控技術雖能在螢幕上畫出圖型、或有震動反饋,但人機互動的友善度仍有改進空間。該團隊研發出創新的多點觸控模組,當手指在螢幕上滑動時,這項觸控技術會調節介面與手指之間的摩擦力,產生更具互動性的觸覺效果,如:粗糙程度、紋理感等等。這套觸控模組可以嵌入任何支援觸控的產品之中,在零售、汽車與消費電子產業均受到歡迎,對於視障人士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銅牌得主「矽基分子電測」(Molsentech)成立於 2014 年,由中研院量子與電子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所組成,更是半導體與生醫產業的完美跨域結合。口腔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之一,晚期發現的患者往往因為手術而造成顏面損傷,不僅影響生活功能更有損自信。Molsentech 使用半導體晶片檢測口腔癌,期能早期發現、早用藥物治療而不用動手術。現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研究成果曾在 SCI 期刊發表並獲得專利,2016 年更獲得國家創新獎肯定。
本次競賽還設立了學術特獎,該獎得主「Tensor Tech」是一家成立甫 3 年的新創公司,主攻航太產業 B2B 市場。執行長顏伯勳表示,傳統衛星必須在 X、Y、Z 軸上安裝一個電磁機與一個電磁線圈,才能控制衛星運作,但這些裝置占用了極大的空間。於是 Tensor Tech 成功開發出一組球型電機技術,採用該技術的衛星,體積、重量與功耗僅傳統系統三分之一,還能維持相同的效能。
目前這項產品已在國家太空中心進行環境測試,執行長顏伯勳也表示,在競賽中與其他團隊切磋,讓他深刻體悟到新創團隊如何在初創時期擴大市場並成功存活。
臺灣新創能量強 宜加強國際接軌能力
應邀擔任評審的國立成功大學校長蘇慧貞說,新創團隊擁有完整學理及扎實技術,所展現出的跨域技術結合成果令人興奮,不過臺灣團隊對於全球市場理解容易產生盲點,經由與資本市場的對接,更能從客戶端思考產品的價值,加強市場商業化的布局。
戴逸之也從新創業師的角度,給予現場團隊三大建議。第一,要培養打國際盃的實力與變現金的本領;第二,必須明確掌握自家產品技術優勢以及潛在市場,具備在短時間內清楚說明的簡報能力,尤其是潛在市場部分,是投資人最在意的關鍵,若無法說服投資人,就代表團隊不夠務實、尚未具備足夠的投資價值;第三,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入客戶的參與意見與認證,因這是投資者判斷新創團隊是否具備商業價值的一大考慮因素。
戴逸之期待,若每組參賽的新創團隊,能把握趨勢、舞台,練就商業化的實力與國際級的視野,勢必會成為臺灣經濟發展向上翻轉的堅實力量。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36 期 2019 年 12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利率避險神器!活用利率期貨交易策略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