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超夯! 4檔半導體飆股報到
Money 錢 2020-01-30 20:35
展望 2020 年,第 5 代行動通訊(5G)、人工智慧(AI)、高速或高效能運算(HPC)相關題材仍是台股投資主流。
IC 的發明為資通訊(ICT)數位時代掀開了序幕,包括電腦、通訊裝置(手機為主)、家電、汽車等 4C 產品都少不了它。
隨著萬物聯網的 IoT(物聯網)時代來臨,IC 更將無所不在。
而台灣已成為 IC 設計與製造重鎮,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族群近年更成為台股市值最大、成長較快的族群,煉金與淘金熱潮強強滾,投資人絕不能錯過。
從無到有的世紀大商機
台灣半導體產值創新高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在全球市占率約 5 成多,平均每 2 顆 IC 就有 1 顆是台灣製造。由於台積電的 IC 製程技術與量產實力遙遙領先,成為蘋果、華為及其他國際重量級客戶優先下單的對象,最先進的 7 奈米以下製程甚至還要排隊,使得台積電去(2019)年下半年以來業績大好,股價更頻創新高,成為台股的多頭總司令。
半導體產值居全球第 2
次於美國、超越日韓
根據工研院 IEK 統計,台灣半導體產值已連續多年超過新台幣 2 兆元,2018 和 2019 年(估)更突破 2.6 兆元,貢獻台灣 GDP 約 14%;這個行業的平均薪資在台灣相對高,加薪速度也較快,以台清交成大學士畢業、初入行的半導體工程師為例,起薪通常 4~5 萬元起跳,不會只有 22K。
台灣深耕半導體產業有成,2018 年產值排名全球第 3,2019 年可望躍升為全球第 2,僅次於美國,超越南韓、日本,如此豐碩的成果得來不易;這個「從無到有」的明星產業之所以會在台灣誕生,並且茁壯成長,絕非偶然,更非僥倖。
時光回到 1973 年,當時台灣經濟仍仰賴紡織成衣等傳統產業,不料中東戰爭引爆全球石油危機,油價大漲導致惡性通膨,石油全仰賴進口的台灣深受其害,百業蕭條,當時剛上任的行政院長蔣經國苦思對策,決定推動十大建設,並吩咐行政院秘書長費驊,朝新興的電子科技找一個具突破性的大項目來做。
1974 年 2 月,費驊邀集時任經濟部長孫運璿、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以及力主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微波研究室主任潘文淵,在台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由退輔會經營)舉行早餐會報,會中勾勒出台灣電子業發展藍圖,並決定自美國引進半導體技術,以爭取時效。
1974 年 7 月,潘文淵專程回台,在圓山飯店閉關一週,撰寫「積體電路計劃草案」,寫完後在第一時間送達經濟部,孫運璿隨即召開產官學專案會議,並在 8 月 17 日正式核定該計劃。
潘文淵隨後在美國召集由海外學人組成的美洲技術顧問團(TAC),具體提出募集 1 千萬美元的半導體投資計劃,並遴選美國 RCA 做為取得技術的對象,同時由經濟部成立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後升格為電子工業研究所)做為計劃執行單位,計劃主持人則由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轉任該中心副主任的胡定華(後升任電子所所長)擔任。
派種子部隊赴美受訓
引進美商 CMOS 製程技術
為了引進海外 IC 技術,1976 年經濟部特別成立「發展積體電路計劃工作小組」進行評估及建議,小組委員包括方賢齊、潘文淵、施敏等 7 人。該小組從多家國外廠商中,選擇移轉美國 RCA 公司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電晶體技術。當時 CMOS 電晶體技術較新,雖非主流技術,但最大的優點是省電。
然而,從美國移轉 IC 技術的經費超過千萬美元(當時匯率約 1 比 40,換算新台幣約 4 億元),且當時 CMOS 技術尚未成熟,擔心風險過高而反對的聲浪不小,但因孫運璿及李國鼎力挺,蔣經國最終決定支持這個計劃,而 CMOS 又很幸運地成為後來的半導體主流技術,否則台灣發展半導體之路必然崎嶇許多。
1976 年 4 月,工研院派遣第一批種子部隊到 RCA 學習 IC 設計與製造技術,他們後來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包括後來在工研院從電子工程師做到院長的史欽泰、參與創辦聯電的曹興誠、參與創辦台積電的曾繁城、參與創辦聯發科的蔡明介等人。
1977 年 10 月,工研院建立的全台首座 IC 示範工廠正式開工,當時採用 7.5 微米製程,每星期可生產 300 片 3 吋的晶圓,之後轉型為每星期生產 4,000 片的小型工廠,且產品良率在營運的第 6 個月就高達 7 成,遠高於與 RCA 議定的 17%,營運成效超乎預期。
工研院催生聯電與台積電
首創晶圓代工 改寫半導體業生態
由於工研院的 IC 示範工廠營運成效良好,政府決定在 1980 年將之分割,成立台灣第一家 IC 製造公司──聯華電子(簡稱「聯電」,後來上市掛牌,股票代號 2303),這也是工研院 IC 計劃的第一家衍生公司。1980 年 12 月,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聯電成為進駐園區的第一家廠商。
1985 年 8 月,曾任美商德州儀器(當年全球最大半導體公司)全球副總裁的張忠謀,接受邀請來台擔任工研院院長。當時台灣的 IC 設計及技術研發仍然落後,但在 IC 製造上相對有優勢,張忠謀擔任工研院院長沒多久,就在當時政務委員李國鼎的大力促成下,決定成立世界第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或「台積電」),以充分發揮台灣在 IC 製造方面的優勢。
1987 年台積電正式成立,很快就發展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專業晶圓代工廠,多年來市占率高居全球第一,客戶涵蓋國內外大大小小的 IC 設計公司,所生產的各種 IC 廣泛應用,擴及全球的個人電腦、手機、電視以及其他資通訊產品。
自從有了台積電,IC 設計公司只要專注做好產品的設計,再把設計好的產品委託台積電製造即可量產,不須自行設立晶圓廠(蓋一座 12 吋廠須投資台幣上千億元,一般 IC 設計公司根本花不起,也不會有經濟效益),於是 IC 設計公司在台灣及美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成立,在 1990 年代以來的個人電腦、資通訊產業盛世中扮演重要角色。
1989 年,個人電腦產業快速起飛,用於電腦開機後資料處理及運算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需求大增,工研院因此規劃「次微米計劃」,延攬當時在美國貝爾實驗室任職的盧志遠負責研發 DRAM 製造技術;該計劃結束後,衍生出台灣第一家具有研發和量產 DRAM 實力的公司──世界先進(5347),後來轉型為晶圓代工廠。
台積電的專業晶圓代工服務,大幅改變了半導體產業生態。有別於早期半導體公司為大型整合元件廠(IDM),自行包辦從 IC 設計到產品製造的所有程序,半導體產業自 1990 年代起,逐步走向垂直分工,上游至下游依序為 IC 設計、IC 製造、IC 封測,而台灣在各領域的代表性公司包括台積電、聯電、日月光控股(合併矽品)、聯發科、群聯、穩懋、旺宏、華亞科、南亞科、華邦電、世界先進等。
來源:《Money 錢》 2020 年 02 月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Money 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