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開新局 晶片關稅突圍
理財周刊
文.蔡武穆
台股充斥在半導體關稅不確定因素中,看似利空罩頂,但指數在高檔震盪之餘,上漲家數往往比下跌家數多,AI 權值股表現有為有守。大盤季線與年線黃金交叉向上,支撐和推升力道轉強。
台美對等關稅終於在 8/1 出爐,以 20% 低於先前的 32%,而高於日、韓的 15%,當天早盤大跌 224 點,隨後總統賴清德召開記者會說明 20% 只是暫時性的關稅,我方官員還在磋商,有可能比 20% 還低,加上國安基金在場護盤,終場跌幅收斂,僅跌 55 點,守在月線之上。
關稅利空罩頂 國安基金守月線
關稅驚魂未定,美國公布 7 月非農就業數據新增僅 7.3 萬人,遠低於市場預估的 11 萬人,同時更正 5 月、6 月數據,5 月非農就數據從 14.4 萬人砍至 1.9 萬人,一口氣下修 12.5 萬人,6 月下修 13.3 萬人,從 14.7 萬人更正為 1.4 萬人,川普震怒,痛批勞工局長麥肯塔佛 Erika McEntarfer 政治操弄,立刻解雇,反映經濟可能已經走弱,8/1 同步下跌,台股 8/4 周一早盤重挫 283 點,所幸國安基金大買進金融股撐盤,指數開低走高,力守月線之上。
對等關稅 20% 是否為最終的數字,從日、韓談判進度觀察,原本日本敲定 25%,後來加碼投資美國 5500 億美元,並且開放汽車及農業市場,關稅直接降至 15%。韓國如法炮製,投資美國 3500 億元,開放汽車及農產品市場,同樣換來 15% 的關稅。台灣關稅還在協商,勢必循日、韓路線,端出牛肉來換更低的稅率,我方官員希望對等關稅與 232 半導體關稅一起談判,避免被扒兩層皮,不管協商是否成功,20% 稅率應是天花板,只會更低不會再高。
半導體關稅才是「大魔王」
利空出盡了嗎?不然。比起對等關稅,半導體關稅才是大魔王。半導體關稅是川普依據 1962 年《貿易擴張法》第 232 條款啟動國安調查,故也稱國安條款,內容明定若某項進口產品造成國安威脅,總統有權力利用關稅、設定配額、研發補助方式來調整進口產品,半導體、藥品、礦產、木材都在調查範圍內。
美國半導體產業鏈已經失落二十年,AI 浪潮興起,先進晶片成為民生、工業及國防最重要的產品,而這些都不在美國生產,令川普非常跳腳。川普要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並多次揚言台灣偷走美國晶片產業,外界預估,半導體在美國製造成本將提高 25% 到 30%,半導體關稅不會太低,可能會以 25% 起跳,才能逼迫廠商赴美設廠,實現美國製造大夢。
台灣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已是半導體產業鏈重鎮,但還是代工的角色,訂單多仰賴美國大廠,根據經濟部 113 年統計,美國已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占比 23.4%,僅次於中國。去年台灣對美出口達 1114 億美元中,有 72% 是內含半導體的 ICT 資通訊產品,包括半導體晶片、記憶體、電腦、伺服器、顯示卡、PCB、相關設備及零組件,而這些細項目前都還在關稅豁免清單之內。
半導體關稅 涵蓋七成輸美產品
換句話說,台灣對美貿易中,有 20% 到 30% 屬於對等關稅之內,而有 70% 以上被圈在半導體關稅之內。課稅範圍目前也尚未定論,若是單純以晶片課稅,台灣直接晶片輸美比重約 4%,影響較小,況且台積電有轉嫁的能力,若是以終端產品課稅,則幾乎所有資通訊產品無一倖免,中小廠獲利被侵蝕,可能加速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外移至美國或其他關稅較低的地方。

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理財周刊》1302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