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放款利率無差別迫降 對上市公股銀股東們公平嗎?
鉅亨網記者郭幸宜 台北 2020-03-29 15:00
中央銀行日前宣布降息 1 碼 (0.25 個百分點) 後,行政院要求公股銀必須加碼再降 1 碼,等於一口氣針對信貸放款降息 2 碼,房貸戶樂享減息優惠,但銀行利息收入縮水不僅衝擊獲利表現,恐怕也影響銀行股東權益。
肺炎疫情全球肆虐,觀光旅遊、餐飲與運輸業產業首當其衝淪為重災區,部分企業更因此被迫實施無薪假,甚至裁員,為降低疫情對經濟與產業的衝擊,政府編列 1000 億元預算紓困,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
除編預算補貼外,政府更要求公股銀帶頭給予受影響的企業與個人貸款優惠與紓困,企業部分包括優惠融資、貸款展延;消費金融部分,則針對房貸戶加碼降息,4 月起只要房貸餘額低於 1000 萬者皆可享有為期 6 個月利率減息 2 碼的優惠。
政府透過降息減輕民眾負擔固然立意良好,但在這企業不好過、銀行飽受低利差所苦的非常時期,這種不論是否受疫情衝擊,一律無差別的「利率迫降」,強迫壓縮銀行利息收入的政策指示真的合理?
公股銀行一直以來都是響應政策的先發部隊,包括買股護盤、帶頭採購內需消費,更是政策性貸款的固定班底。以這次紓困方案來說,公股銀行除了針對企業提供政策性貸款、防疫專案融資,以及既有貸款寬限措施外;消金部分則是無差別一律加碼調降貸款利率,等於將金融業的紓困任務一手包辦,而且毫無說不的權利。
但根據現有法規,公股銀放款還是得依規定提列備抵呆帳,對於營運有困難、前景欠佳,甚至是民營銀行不願承做的客戶恐怕也得照單全收,在行政院一聲令下,公股銀不僅要被迫吞下利息收入縮水,還要承擔景氣變數可能衍生的呆帳風險,被迫提列更多備抵呆帳,在利息減少、放款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勢將壓縮獲利表現。
公股銀行具備官股色彩,在疫情嚴峻的當下自然得帶頭共體時艱,但問題是,目前 8 家公股銀行中,除了台灣銀行、土地銀行是政府 100% 持有的國營銀行外,其他 6 家銀行全都是已掛牌的上市公司,股東除了政府還包括外資與散戶股東,而在政府一聲令下,公股銀被迫承擔利息損失與放款風險,屆時若影響獲利對其他散戶股東真的公平嗎?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