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宅成新趨勢卻阻力重重 專家籲政府導入公宅做示範
鉅亨網記者張瑞傑 2020-04-16 09:44
5G 時代來臨,新建案導入智慧建築、智慧居家將成新趨勢;然而無論在法規、政策獎勵及實務面上,台灣的建築環境仍處摸索階段。對此,由鉅建設設計部經理蔡國良表示,建置成本過高、物業公司的配合、電梯、門禁等廠商在封閉式訊號整合,以及國際廠商在台認證等 4 個問題,都是智慧化社區面臨的現實狀況。他呼籲,政府應該要帶頭將智慧規劃導入公宅,已達拋磚引玉之效。
蔡國良表示,雖然由鉅建設是台中市第一座取得鑽石級智慧建築認證的住宅案,但由鉅近 10 年來多以豪宅產品為主,訴求品質優先,成本的問題反而被縮小;智慧建築設計「以人為本」的初衷,背後所要背負的現實考量太多,容易造成非豪宅建商的興建壓力,甚至成為這個趨勢的最大阻礙。
第一問題就是法規與現實不符。法規規定,智慧建築要獨立設計一套專用的物管系統,但現實是市面上物業管理公司早有習慣的系統、方便套用在公司其他建案上。最後變成建設公司的系統不上線,物管公司的系統不適合在智慧建築個案採用。蔡國良直言,政府必須強制立法、才有可能改善這個狀況。例如水湳經貿園區細部規範規定區內建案都要有智慧營運標章,透過智慧營運中心統一管理。
第二,就是建置成本造成建設公司來說是負擔。「由鉅大恆」的綜合佈線,包括光纖網路、內部 wifi、衛星電視、訊號強化等,建置費占所有費用的 60%,這些都是隱形成本,建商做了、但消費者看不到,因此部分建商不願意投入智慧建築。
第三,設備商不願意提供訊號碼給建商整合。例如電梯商基於安全維護歸屬、不願意給訊號;消防、空調也遇到同樣問題,「要嘛不給、要嘛開天價」,這同樣造成建商成本大幅提升。
第四,認證的問題。很多國際品牌擁有歐盟認證的省水標章,但台灣沒有取得,國外廠商考量台灣市場太小,未必選擇在台灣認證,業者只好在成本與認證之間取捨,同樣造成阻礙。
蔡國良建議建議政府應該優先將智慧建築案例導入公宅;只租不賣的公宅,通常公共空間表現都十分精采,在美學也能造成起而效尤的作用,一如過去 921 地震後的學校重建,造成後續改建的校園更友善一樣。
- 如何發揮多重資產策略的最大優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